汉族,汉字,汉服,汉族器乐简介集合
摘要:汉族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同其他民族共同融合而成的。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多次民族迁徙和融合,使汉族不断得以发展兴旺,逐渐成为中国人口最多、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民族。汉族是数个现代国家的的主体族群,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族群,在世界各地皆有分布。
瓷质极薄,暗雕龙花,表里可以映见,花纺微现青色。又有“霁红瓷”,以瓷色如雨后霁色而得名。
现在著名瓷器产地有:江西景德镇,以薄瓷闻名;湖南醴陵,以釉下彩著称;河北唐山、山西长治、广州石湾都能采用传统工艺及现代化技术设备,烧制各种各色瓷器。此外,还有河南禹县的钧瓷、临汝的汝瓷、浙江龙泉的青瓷等。
汉族善雕琢,有玉雕、牙雕、石雕、木雕、角雕及椰雕、煤精雕等类。泥塑是汉族民间流传的工艺品,以天津“泥人张”和无锡惠山的彩塑最为有名。
在农业科技方面,汉族先民最早发明和使用双齿木耒和铲形石耜、骨耜耕耘土地。周代有了金属农具。公元前6世纪发明了铁犁,公元前2—前1世纪设计了犁壁并装在铧犁上,大大提高了启土和翻土的效率。与此同时,铁锄已普遍制作使用。公元前2世纪发明了耧(以畜力牵引的多管种子条播机)和扬车(旋转式扬谷扇车)。公元1世纪发明了龙骨水车(脚踏式板叶链传运器,主要用于提水)。这些发明使中国农业的面貌大为改观,并由此奠定了建立疆域辽阔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国的坚实基础。
由于积累了数千年的耕作经验,汉族先民留下了丰富的汉文农学著作。先秦诸书中多含有农学篇章,如《管子·地员》、《尚书·禹贡》、《周礼·职方》记录了各地土壤分类及物产。《礼记·月令》记录了春夏秋冬各月的特候和农事活动。《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四篇农学专论,分别论述重农、精耕细作、施肥灌溉、不违农时的道理和具体作法。
汉族传统节日
汉族历史悠久,世代传袭,逐渐形成了民族传统节日的一个完整体系。一年之中,其主要节日,按农历顺序排列有:
正月初一为元旦,即春节。正月初七为人日。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又叫元宵节或灯节。二月十二为花朝节,又叫百花生日。三月三为上已节,又叫修禊节。三月还有清明节、清明前二日(或一日)又为寒食节。四月初八为佛节。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叫端阳节。七月初七为七夕,叫乞巧节或女儿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又叫鬼节。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十一月有冬至节。十二月最后一天的晚上为除夕。另外还有社日,又分春社和秋社,是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伏日,祭祀以隐代避盛暑;腊日,祭百神以逐疫。
汉族节日发展至今,最兴盛、隆重、热闹,最有群众基础的是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四大传统节日。
春节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一般从腊月办年货、掸尘、送灶君、挂年画、贴春联开始,经除夕吃团圆饭,俗称“年夜饭”,守岁到正月初一过春节形成高潮。春节期间主要活动是“拜年”。长辈一般要给后辈若干“压岁钱”,男女老少均穿新衣,盛装打扮。节日期间开展多种文娱体育活动。节日禁忌特多,如不能扫地,不准讲不吉利的话,不要女人下厨,多为讨彩求吉。现除破除了一些迷信习俗外,其余均盛行不衰。
清明节除扫墓祭祖外,古代汉族这时还开展放风筝、荡秋千、踢毽子、蹴鞠(即踢足球、打马球)等文体活动。有的还有踏青和插柳的习俗。现在除祭扫祖墓外,青少年学生还要祭扫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节日食品南方多为清明果。
端午节主要习俗是家家户户要包粽子、吃粽子,要在门上挂菖蒲、艾叶,屋角喷洒雄黄酒;小孩要挂香袋并在额头上用雄黄酒画一个“王”字;大人喝雄黄酒。主要活动是龙舟竞渡。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是吃团圆饭、吃月饼、拜月赏月。
另外,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农业人口一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农风俗源远流长。从远古起,汉族就视农业为本业。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子就提出了“以农业为本”的主张。他说:“仓禀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韩非子·诡使篇》。在尚农思想的影响下,汉族社会形成了“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商君书·画策篇》。“男耕女织”可说是一幅典型的汉族社会风土人情画。只是到了现代,特别是解放后才有了较大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是汉族农历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创立与汉族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习俗密切相关。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换,农事和农活的内容也随着变化。二十四节气名称本身的含义,都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至今汉族农民仍习惯按节气进行农事,安排农活。
汉族宗教信仰
在神论信仰方面,汉族没有一个为全民族所信仰的宗教,但远古时期传下来的"万物有灵"的观念,对大自然的崇信,始终影响着汉族的信仰民俗。由于认为世上存在着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具有人格和意识的神灵,所以汉族历来信仰"神仙"。古代汉族崇拜的神仙众多。
对于天,有总管“天道”的神,叫“玉皇大帝”。认为青帝主东,赤帝主南,黄帝主中,白帝主西,黑帝主北。天神中,又有主管男仙的东主公,主管女仙的西王母。
对于山水,认为山有山神,不仅五岳奉为神山,各名山也都有自己所供之神;又认为水里有“四海龙王”,龙王除统领水族外,还掌管兴云降雨。
对于地,认为每一地段都有“土地神”掌管,古称“社神”,俗称“土地公公”。同时一树一石也都被赋予神灵。
对于一些自然现象,认为雷公是司雷之神,电母又称“雷婆”,是司闪电之神,丙师是司雨之神,箕伯是司风之神,回禄是火神。
对于地理方位,认为青龙是东方之神,并兼吉祥之神;白虎是西方之神,并兼凶神;朱雀是南方之神;玄武其形象为龟或龟蛇合体。是北方之神。四神合“四方之神”。
对于动物精灵的崇拜,较普遍的认为是狐狸可以修炼成精,化成人形,被尊为“大仙”、“狐仙”。除了对大自然的崇拜而产生对各种神的信仰以外,人们还把人生的姻缘、寿禄都看做有神灵在主宰。
对于爱情,有象征夫妻相爱的“和合”之神,奉之为女神的有四个:一为玄女,又叫“九天娘娘”;二是碧霞元君,其为泰山神--东岳大帝之女;三是斗姆,其为北斗众星之母;四是素女,极善弹琴歌唱。寿星,即老人星是专司长寿之神,又叫“南极老人”,俗称“老寿星”。麻姑作长寿女仙,故祝女寿者多以麻姑像赠送,名“麻姑献寿”。还认为魁星是主宰文章兴衰之神,文昌是主宰功名、禄位之神。随着佛教的传入,汉族民间又认为观音菩萨是送子娘娘,专管生育男孩。又认为阎王是主管人的生死之神。
在汉族民间,一些历史人物也变成了人们崇拜偶像神,如所谓“八仙”(汉钟离、吕洞宾、韩湘子、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曹国舅、铁拐李),原来都是历史上的人物。又如三国时关羽也被尊为神,关公庙遍布南北。其他历史中被拥戴为神,塑成偶像,随香火的就更为普遍。另外,三十六行各行各业也都有自己的“祖师”被奉为神祇。
由于鬼灵观念的影响,民间又崇信各种鬼怪,如吊颈鬼、短命鬼、僵尸鬼、硬头鬼、水鬼等。凡此种种五花八门的多神信仰,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形成“神权”束缚着汉族人民。解放后经大力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神权”基本上被打倒,但其影响至今犹存。
在思想学说方面,有两个由汉民族创立创造的重要思想体系:儒家、道家。
儒家是先秦时期由孔子所创立,此后长期主宰中国封建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的思想流派。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宗教,即儒教,孔子是教主。
儒家形成于春秋末期社会大变革时期,其基本思想特征是:重实践,重人事,重伦理,重教育,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等。其学说虽然历经更迭,却一直以教育感化为中心,将知识、心理、伦理、政治结合起来的政治学说,以“仁爱”为核心,以“中庸”为准绳的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伦理哲学,即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成为绵延二千多年的儒家思想的一种特质。
清代乾嘉以后,儒家的地位与影响日趋衰落,五四运动以后,逐渐被新兴的革命思潮所取代。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汉族传统宗教信仰之一。它渊源于古代的巫术、秦汉时的神仙方术以及阴阳五行学说等。在发展过程中,还糅合了儒家和佛教的某些理论和教规、仪式,形成了十分庞杂的思想体系。黄老道是早期道教的前身。
道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或法则,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认为人通过修炼得道,就可以“形体得之永固”,成为长生不死的神仙而永存天地。“德”是道教教义核心的另一面,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认为凡是符合“道”的准则,即为“有德”的思想,并加以衍化。主张人皆应修道德,使“道普德溢”,乃可国泰民安。道教中还有“玄”的概念,指精神性的宇宙本体,认为“玄”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超乎物质的精神体。道教还提倡“无为”与“清净”,这是该教对社会政治和人生处世的基本态度。认为治理天下要顺乎社会,与民休养生息。个人处世要摈弃妄自作为,追求清静寡欲。同时提供"抱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