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汉服推荐

陕西地域上创造出的“汉服”

来源:朝云辞

摘要:秦汉时上层社会的服装面料是以锦绣为主,民间是以麻葛布为主。丝绸绣纹多以山、云、鸟、兽、藤、蔓及植物花卉来装饰,织锦有各种复杂的菱形图案,有的织有“延年益寿”等花纹,另外还有绘花和印花图案织物、朱砂着色织物、细薄丝织物等。

秦汉时上层社会的服装面料是以锦绣为主,民间是以麻葛布为主。丝绸绣纹多以山、云、鸟、兽、藤、蔓及植物花卉来装饰,织锦有各种复杂的菱形图案,有的织有“延年益寿”等花纹,另外还有绘花和印花图案织物、朱砂着色织物、细薄丝织物等。汉代是丝绸业空前发展的时期,我国对商人的限制是很厉害的,比如不准他们穿太华丽的丝绸衣服,但是商人毕竟有钱,在汉代,连皇帝穿用的精美锦绣丝绸他们都敢用来装饰墙壁,甚至富人家被买卖的奴婢也也能穿镶花边的丝履,而且满头珠翠花钿,这和穿短衣裤整天在田地劳作的贫苦农民,形成鲜明的对照。

西汉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陕西城固人张骞两次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从关中长安出发,把成千上万匹上等丝绸精品运往西域各国,开辟了我国与西方古国的商贸交往通道,并将中国的服饰文化传播到西方世界,再通过西方各国传至世界各个角落。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1],陕西关中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为中华服饰与世界服饰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自从张骞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以后,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相继出现,更加扩大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空间。

汉代和秦代一样,是一个很有创建意义的历史时期,汉承秦制,传承了秦代很多优秀的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汉朝创建了辉煌强盛的王朝,据史料记载,中国版图是在秦汉时代基本确定的,以华夏民族为中心的中国主体民族——汉族在这个时候已经确立完成,汉朝和周朝、秦朝、唐朝都是中国历史极其强大的历史时期,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巨大,所以后世的人们称华夏民族为“汉族、汉人”;并对其所使用的文字语言称为“汉字、汉语”,此外它还创制了标志式的服装——“汉服”,并流传至今。这都是在陕西地域创造出来的,应是陕西文化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也是陕西文化的自豪和骄傲。

当时男女服装沿用深衣和上衣下裳两种款式,外衣以深衣为主,不论单衣棉衣,大多把上衣和下裳缝制在一起,里面有中衣和内衣,下面穿紧口大裤,最初裤子不缝裆,脚上穿着岐头履,腰里束带。妇女的衣服很精美,有直裾[2](直襟)、曲裾(三角斜襟)两种。汉代深衣穿在身上悬垂感比较强,静立时自然贴体,走路时膨大如伞,不影响脚步,所以成为当时的流行时装。男子深衣外衣领口很宽,为右衽直裾,前襟下垂到地,后襟从膝弯以下作梯形挖缺,使两侧衣襟形成燕尾状,既实用又美观。

贵族衣服以宽博的袍服为主,男女大都穿着曲裾袍,裤口很大。《后汉书·舆服志》记载:“服衣,深衣制,有袍,随五时色。袍者,或曰周公抱成王燕居,故施袍。《礼记》:‘孔子衣逢掖之衣。’缝掖其袖,合而缝大之,近今袍者也。今下至贱更小吏,皆通制袍,单衣,皂缘领袖中衣,为朝服云。”[3]这里所说的袍服是指古时流传下来的样式,男女皆着,只是颜色和衣饰有所区别。汉代刘熙《释名》也解释:“袍,丈夫着,下至跗[4]者也。袍,苞也,苞内衣也。妇人以绛作衣裳,上下连,四起施缘,亦曰袍。”[5]袍在秦汉以后一直被当做礼服,服色各代有不同规定,据记载唐代以前袍服颜色没有严格规定,比如官民都可以穿黄色袍服,但唐代以后只有皇帝才穿黄色袍服,其他人都不得穿,一直到清代千年不变。

汉代袍服形制以大袍最普遍,有的袖口收缩,《尔雅·释衣》把袖口紧窄部分称为“祛”[6],袖子宽大部分称为“袂”[7],《晏子春秋》中有“张袂成阴”的说法,就是对袍服衣袖宽博的夸张描绘。汉代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后,对袍服更加追求宽大铺张。袍服的领和袖都用花边装饰,花边颜色、纹样比衣服本身要素,常见的有菱纹、方格纹等,袍服的袖子以袒袖为主,大多裁成鸡心样式,穿时露出里面的内衣。另外也有大襟斜领,衣襟开得很低,领袖用花边装饰,袍服的下摆打一排密裥[8],有些还裁成月牙弯曲形状,讲究艺术性,充满美感。

官员们燕居时都穿常服,常服叫褝衣,古代也叫单衣,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衫,有长有短,长单衣就是深衣,短单衣也叫中单。禅衣和袍是有区别的,袍有面子和里子,禅衣没有里子,只有一层。禅衣从周代以来就普遍流行,秦汉时人们作为礼服穿着,文人的禅衣长到脚面,武士长到膝,士庶百姓更短些。以后各朝一直延续下来。关于“衫”的称呼始于秦始皇。《中华古今注》说:“三皇及周末,庶人服短褐,儒服深衣。秦始皇以布开裤,名曰衫。用布者,尊女工之尚不忘本也。汗衫盖三代之衬衫也,《礼》曰中单,汉高祖与楚作战,归帐中,汗透,遂改名汗衫。”[9]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说:“《唐舆服志》曰:‘马周上议,《礼》无服衫之文,三代有深衣,请襕[10]袖褾[11]襈[12],为士人之上服,开骻[13]者名缺骻衫,庶人服之。’即今四裤衫也,盖自马周始云。汗衫,《实录》曰:‘古者朝宴之服有中单,郊飨之服又有明衣,汉祖与项羽战争之时际,汗透中单,遂有汗衫之名。’”[14]这里所说的汗衫和现在的汗衫不同,古代汗衫是指中单,也就是现在的短袖衣,单衣除了平时在家里穿外,官员上朝时可以作为衬衫,穿在袍服里面,而现在我们的汗衫样式是西化服装,和古代汗衫无论是样式、质料还是做工都截然不同。

庶民衣着短而窄小,腰里系带,裤脚卷起或扎裹腿,以便于劳作,外面穿着粗布罩衣,夏天甚至赤裸上身,下身穿犊鼻裈,脚穿麻布鞋,夏天赤脚,头上裹巾或戴较小的帽子,陕南人戴斗笠。汉代规定农民穿本色麻布衣服,不能穿彩色衣服,到西汉后期才允许穿青色和绿色衣服。汉代重农轻商,商人也不能穿着华丽的丝绸衣服,普通人特别是农夫穿着布襦短衣,炎炎盛夏,不但上衣短小,而且也穿短裤,脚上穿着凉草鞋。读书人包括儒生、博士主要穿着儒服,儒服款式是方领。

汉代最典型的服装是曲裾[15]直裾服装。曲裾是由在战国时就已经流行的深衣发展而来,特征是方领,衣襟下向下到腋部,并旋绕身后,这种款式在西汉前期的陕西最流行。直裾流行于西汉末年的陕西,直裾又叫“襜褕”[16]。在直裾和曲裾的基础上,形成了今天我们常见的汉服。汉代文学家扬雄说:“襜褕,江淮南楚谓之褈褣[17],自关而西谓之襜褕,其短者谓之裋褕[18]。”襜褕不是正式礼服,在重要场合不能穿着。《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记载,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武安侯(田恬)因穿着襜褕进宫,被汉武帝斥为不敬,受到除国的处罚。武安侯穿的襜褕是一种短内衣,这和汉代裤子无裆有关。汉代的裤子仅以两只裤管套在双腿膝部,用带子系在腰间,这种裤子穿在里面如不用外面的长衣服掩盖住,裤管就会外露,所以被认为是很不恭敬的行为。何况安武侯穿的襜褕根本不能遮掩住裤腿,所以受到比较严厉的处罚。关于汉代的曲裾、直裾服装,陕西咸阳等均有出土的彩绘俑身着这样的服装。

妇女的礼服遵从古礼,太后、皇后、公卿夫人等祭服、朝服、婚礼服等都是深衣,贵妇入庙助蚕也穿深衣。太后、皇后有谒庙服,相当于周代的袆衣[19],是女礼服中最尊贵的。太后、皇太后谒庙服上衣是绀色,下裳是皂色。皇后在开春时要带着公卿诸侯夫人身穿亲蚕服,举行亲蚕礼,鼓励妇女们勤于植桑养蚕,缫丝纺织,亲桑服相当于周代鞠衣[20],上衣为青色,下裳为缥色(浅黄色)。亲桑服同时也是朝见之服。

[1] 丝绸之路,这是从西汉开始横贯亚欧非三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通道,公元前2世纪中期,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出使西域各国,开辟了中国通往中亚、进而抵达地中海沿岸的贸易道路,从此以丝绸为主的中外贸易频繁开启,中国的蚕桑技术传至和阗、克什米尔、印度、波斯(今伊朗)、拜占庭(今土耳其)、阿拉伯等广大地区,当时的罗马、拜占庭等国宫廷及贵族以使用中国丝绸为荣耀。

[2] 裾,音居,衣襟。

[3] 见[南朝]范晔《后汉书》

[4] 跗,同趺,音夫,脚背。

[5] 见[西汉]刘熙《释名》

[6] 祛,音曲,袖口。

[7] 袂,音妹,衣袖,《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说:“张袂成阴,挥汗成雨。”

[8] 裥,音简,裙幅或其他布帛的折叠。

[9] 见[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

[10] 襕,音兰,古时上下衣相连的服装。

[11] 褾,音标,袖端,衣服的滚边,

[12] 襈,音转,衣服的缘饰,《释名·释衣服》:“襈,缘也。”

[13] 骻,音跨,两股之间。

[14] 见[宋]高承《事物纪原》

[15] 裾,音居,衣服的前后襟,泛指衣服的前后部分。

[16] 襜褕,音禅于,从汉代流行起的较长的单衣,主要用于外罩之衣,分直裾和曲裾两种,以直裾为主,是男女通用的非正朝之服,因其宽大而长作襜襜(摇动貌,盛装貌)然之状,故名襜褕。

[17] 褈褣,音虫容,襜褕的别名。

[18] 裋褕,裋音书,粗布衣服叫裋,短一点的襜褕叫裋褕。

[19] 袆衣,周代王后的祭服,也是王后的六服之一。《释名·释衣服》:“王后之上服曰袆衣,画翚雉之文于衣也。”翚雉,五彩的野鸡。

[20] 鞠衣,鞠音菊,又叫菊衣、黄桑服,古代王后、皇后举行告桑仪式以及九嫔、卿妻用于朝会时所穿服装,衣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