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运动简介—我眼中的汉服运动
摘要:汉服运动发生的背景以及汉服运动的兴起。
一 汉服运动发生的背景
1 汉服的消失以及辛亥革命之再审视
谈及汉服运动,就不得不说起汉服的消亡。一切都要从甲申之变说起。公元一六四四年,也就是明朝崇祯十七年夏历甲申。这一年对中国而言可谓多事之秋,是中国天塌地陷的一年。先是民变军领袖李自成在三月十九日攻破北京,大明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殉国,大明王朝轰然倒塌。仅仅四十多天后,吴三桂和清军联合在山海关一片石打败李自成,李自成逃出北京,清军入关,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的近二十年的动荡。一六四五年清军陷南京,自以为大势已定的满洲殖民者,便迫不及待的以征服者的身份下达了剃发易服令,并扬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同时强迫汉人放弃自己传承几千年的华夏衣冠,悲剧正式从此开始。于是在这片大地上不甘为人奴的汉人为保护祖先留下的发式衣冠,与殖民者不惜性命的进行了近二十年的殊死搏斗,满洲殖民者则以屠城作为镇压手段。虽然汉人英勇的进行了抗争,但由于种种原因抵抗最终失败了。公元一六八三年清军占领台湾,台湾的郑氏最终没能保住华夏衣冠,汉服就这样在血泊中中断了。由于汉服在华夏文明中一开始就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已经远远不只是一件衣服。这就意味着汉服的消亡,不仅仅是一件衣服消失那么简单,他必定意味着整个文明体系的衰落甚至崩溃。由于汉服的缺失,满洲的旗袍马褂在暴力中被确定下来,成为了近三百年的主流服饰,而这些并不是历史自然选择的结果!
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强势侵入,而此时的华夏大地则处在满洲贵族的统治之下。汉文明经过他们一百多年的篡改阉割早已丧失了他原本的活力和精神。同时由于满洲人的防汉抑汉政策使得中国错失了与西方同步发展的机会。这时的国人愚昧无知,奴性蔓延,根本无力阻止西方文明的挑战。同时西方的入侵也为满洲人的殖民统治敲响了丧钟。此时一些被刻意掩盖的历史被挖了出来,汉人的民族意识空前高涨。汉人为了恢复自己的民族国家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斗争,终于在西元一九一二年推翻了异族统治,光复了自己的国家。也就是说辛亥革命的本质是汉族的光复革命,这从他的口号中就可以得知一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和当初朱元璋驱逐暴元的口号是一样的。而孙中山在革命成功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祭告朱元璋,告诉他汉族光复的成功,这也足以说明辛亥革命的性质。然而近百年来由于不同派别之间的殊死搏斗,对于辛亥革命的解读也就带有了不同派别之间的政治立场,于是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也就失去了他原本的意义,现在当我们重新回顾历史时,我们应当还原辛亥革命的本来面目。唯有如此,我们才不至于被历史的迷雾迷失方向,从而继续先辈们未完成的事业!
辛亥革命从政治上完成了汉族的光复,但是并没能认识到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的真正原因在于野蛮势力对华夏文明的暴力打断。由于资料的缺失没有人知道仅仅在满清建立之前的明末,我们的人文精神是怎样开放自由,是怎样的恢弘大气,我们的文明是怎样的辉煌。虽然不像以前绝对领先西方,但是欧洲人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和西方在科学技术方面各有所长,双方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中国的文明样式成为了欧洲人的理想模式,是世界文明的典范。然而由于满清的篡改阉割,我们辉煌的文明戛然而止,只有那停留在笔墨上的繁华留给后人无限的暇思。经过满清阉割奴化,汉文明被异化为奴才文明,再也不复他当年的风采。华夏的民族精神也彻底被扭曲,这才是中国近代落后于世界的根本原因。而当时由于中国面临严重的外患,加上满洲近一个世纪的破坏毁灭,使得很多文献史料在国内失传。当时的文人并没有时间和能力对祖先的东西进行重新整理和辨别。这也使得当时的人们把满洲的奴性文化当成了汉文明的本质,于是华夏文明就这样替满清背了黑锅。再者救亡图存是当时的首要任务,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使自己迅速的强大起来。而相形对比之下,学习西方,自然就成了必要的选择!
学习西方本没有错,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导致了两个不良后果。一个是由于学习过程中没有能认真的加以辨别,择其善者,而是盲目的全盘西化。这就使得许多西方垃圾文化也被吸收了进来。同时由于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苏俄派和欧美派的分歧。两派之间长期斗争,水火不容。使得国内社会出现了大分裂,国内局势长期动荡,人为地延长了国家元气的修复。国内局势的纷乱也刺激了邻居日本的野心,结果又是一次长时间外族入侵,中国在一次元气大伤,战争对中国局势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另外则是长时间的内乱,使得本已遭到严重打击的满清残余势力及其文化人,成功的度过了其最危难的时刻。在经过一段时期的蛰伏后,逐渐恢复了元气,并成功渗透到了统治阶层内部,使得辛亥革命的成果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而满清殖民期间对汉文化的不良渗透和影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清算。使其遗毒至今严重威胁着国人的价值观念。满洲人带给国人的奴性并未得到改变。于是当今国内奸邪丛生,民众崇洋媚外,华夏的生存环境受到了空前的威胁。由此观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的事业仍然路漫漫其修远,我辈也应当继承先人遗志,继续先人未竟的事业!
2 满洲残余势力沉渣泛起
提起满洲残余势力,总有人会高呼歧视少数民族。然而事实却是,所谓满洲势力并非完全是根红苗正的满族人。而相当一部分则是投靠满洲人的汉人。他们的祖先在历史上曾经助纣为虐,为了避免被清算他们死死抱住满清的大腿。因为他们深刻的明白一个道理,唯有证明清朝统治的合理性,才能保证他们的祖先靠出卖民族得到的利益不会丢失。还有一部分则是那些满洲人的遗老遗少,他们虽然倒台了。但是三百年的奴隶主生活是他们念念不忘的。他们无时无刻不想梦回大清,继续骑在汉人头上作威作福,炸人骨血敲人骨髓。更让他们寝食难安的是,他们曾经对汉人犯下滔天罪行,辛亥革命时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罪行没有得到应有的清算。等到日本人入寇,他们竟又举族叛国,割据东北妄图割中国之土以自立。种种罪行使他们感到恐惧,他们知道只有恢复大清,或者把国家掌握在他们手里,才能保住他们的奴隶主地位。唯有削弱汉人,才能避免它们被清算。所谓汉人强则满人亡,这就是他们的一贯觉悟。于是在共同的命运之下,两种势力最终纠合在了一起,用尽各种办法继续做着他们重回大清的梦。而这些我相信大部分满族人是不知道的。
满洲势力的兴起,我想最为直观的感受就是国人对满清态度变化。显而易见的是自从辛亥革命后,对满清的评价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负面的。虽然建国后政权对中国的概念定位有所变化,但是也自称继承了孙中山先生的衣钵。虽然对于满族人的态度有所变化,但是对于满清的评价则是始终如一的。事情的变化应该是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大政方针开始大规模地向经济方面转移,对文化方面的管控自然就松了许多。加之,新中国受苏俄的影响颇深,在民族政策方面也是完全照搬了苏俄的经验,人工创造了很多所谓的少数民族。并旗帜鲜明的反对大民族主义,这完全背离了孙先生倡导建立各民族同化为汉族的大中华主义的主张。另一方面,也背离了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目标,八九十年代的苏东剧变就已经证明这种政策的失误。如果说建国初直到文革期间国家只是在民族政策方向上的失误,在事实上仍然做到了最起码的平等的话。那么,改革开放后,当时的领导人则做了很多自掘坟墓的事。他不仅在经济方面给与少数民族特殊的优惠,在文化行政上也要落实少数民族优惠的政策,甚至在法律上也为少数民族制定了两少一宽,至此从法律上少数民族也高人一等。从此汉人彻底沦为了二等民族。这从根本上伤了国家元气,威胁国家的未来。大量援疆援藏干部的撤离,少数民族极端势力的兴起,不能不说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
外部环境的改变,为满洲残余势力的重新崛起创造了条件。他们便利用这个机会在文化方面开始了渗透。最初不过是以清朝为背景的影视剧的出现,这本是一件小事,也并没有引起国人多大注意。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越来越变得清晰起来,从九十年代开始十几年如一日的开始了他们所谓的大清王朝赞美和拔高的工程。于是以历史正剧为手段开始了对满清历代帝王的无尽的吹捧。甚至是之前犯下过滔天罪行的努尔哈赤多尔衮之流也变成了英明神武的英雄帝王,多情多义的翩翩公子。在这种情况下,历史工作者们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种民族大融合轮,输血论等等歪理邪说喧嚣尘上。与此同时教科书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各少数民族王朝均被热情的歌颂。于是当年的屠夫要么变成了反抗汉族民族压迫的英雄,要么变成了完成民族大一统的圣君。当年的丑恶,暴虐,嗜杀成性被统统的忘记。就这样当初的敌人完成了华丽的大转身,摇身一变变得面目英俊可爱可亲。真不知道东条英机之流在地下作何感想。
对少数民族的称赞伴随着对汉人历史的否定诋毁。于是在这种背景下,汉族变成了假大空的民族。甚至连轩辕黄帝也要考证到底存不存在,汉族在他们口中变成了湖人融合成的杂种民族。华夏文明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