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 - 闲思小记(文)
摘要:我言: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我不知道怎样来写,或者说,怎样准确而完整的,将这两年里有关汉服的心路历程用文字串起来,让它们如绚丽的水晶一样,不失原味地挂在那里,叫人轻轻触碰就能明白。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高二时,被学姐邀请去参加一个传统文化的主题活动,我在黑板上虔诚而郑重的,写下了这八个字。
那一年,我16岁。
我道自己是汉家女儿,我有一件美丽的衣裳。
我言:华夏复兴,衣冠先行。
我不知道怎样来写,或者说,怎样准确而完整的,将这两年里有关汉服的心路历程用文字串起来,让它们如绚丽的水晶一样,不失原味地挂在那里,叫人轻轻触碰就能明白。
很遗憾,初遇汉服,就“目睹”了她非自然的消亡。
1644年3月,李自成北上攻取燕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李自成派唐通招抚山海关总兵吴三桂。 吴三桂经过考虑,决定归顺新朝,并回京朝见“新君”李自成,在回京途中,因听闻家产被抄,爱妾被虏,于是改变初衷,回师山海关,袭击唐通部。
李自成闻讯,决定征剿吴三桂,21日,双方激战山海关,22日晨,吴三桂情势危急,带随从冲出重围,至关外向驻扎在关外觊觎已久的多尔滚部剃发称臣,归降满洲军,双方合兵。
26日,李自成败,退回北京,随即西撤,此时清军入关,定鼎燕京。 剃发易服令就在这个时候颁下。
时人陈确记:“去秋新令:不剃发者以违制论斩。令发后,吏诇不剃发者至军门,朝至朝斩,夕至夕斩。”
满洲统治者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命令一下,一向“民风柔弱”的江南民众的反抗怒火,立刻在松山、昆山、苏州、嘉兴、绍兴、江阴等地熊熊燃烧。
嘉定城中民众不分男女老幼,纷纷投入了抗清行列。
然而,临时组织的民众义军无法与满洲正规军和汉军的联盟对抗。乙酉年七月初四嘉定城破后,清军,蜂拥而入。
当屠城令下达之时,清兵“家至户到,小街僻巷,无不穷搜,乱草丛棘,必用长枪乱搅。”“市民之中,悬梁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面者,断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犹动者,骨肉狼籍。”嘉定三屠由此而来。
言语、风俗、历史三者丧一,就可视为亡国了。衣冠属风俗一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之濒亡,焉能坐以待毙?
而这就是一切文化都难以摆脱的悲剧,文化之所以为文化,是与它周围环境相较之而言的,因此,它注定要与野蛮愚昧为邻。虽说,文化具有多元性,然而多种文化的终端性近距离接触时,却会发生致命的悲剧。
三千多年,汉服影响了整个亚洲的服饰体系,但每个时期却又不同。它代表不了周朝,代表不了隋朝,同样不代表今天。
它只是一个民族符号,虽无力代表却见证着秦汉,见证着隋唐,见证着大明朝,见证着,今天和未来。
距离我第一次穿汉服出门而遭到了鄙夷和嘲笑的那个夏天,已经过去很久了。
纵然到了今次,就算无数同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让人们对汉服的眼光不再充满那么强烈的怀疑和鄙视,可仍然,大部分人是不在主观上承认的。
我一直都很喜欢汉文字,并为自己生在中国而感到深深的自豪。
这是因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纽带,而如今世界上现在还通用并且流传的活文字里,更是唯有汉字是唯一一种尚在使用的表意文字,这是一件何等骄傲的事情呀!
始于衣冠,达于博远。其实汉服运动说到底不过是以汉服为引子,引导更多的人去学习去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汉服只是一个载体,而不是目的。
最终,是希望更多的人去学习和弘扬汉文化最核心的精神内涵与价值取向。
中华民族要崛起,就要以自己独特的文化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广袖飘飘,今在何方?
几经沧桑,几度彷徨。
衣裾渺渺,终成绝响。”
我怜惜着那些活着不易的人们,那些存之不易的物们,他们陪伴着这个时代的所有不堪和失态,真的不想只当我们是在为渐渐远去的汉文化送葬,真的不愿后人只能在我们所留下的影像中去游园惊梦,都言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而这就是我们的时代,与它们相遇,是不可多得的缘分。
《广陵散》到嵇康的手上就结束了,就像孙登与阮籍在山谷里的玄妙长啸,都已成了绝响,我们永远都追不回来了。
真的要让我们汉族美丽的肌肤——汉服,也成为后辈眼里遥远陌生的影像吗。
不!绝不!
历史之海幽深而浩渺,沉淀下来的文明或雄浑拙朴或俊秀璀然,都一如既往的千姿百态,风情各异。
一件文物是一段历史,一件衣裳却也可以见证一个时代。
其实汉服从未离开过,而是在历史的夹缝里,艰难的存活了下来,期待在彻底消亡之前复兴。
汉家的儿郎们,请忘掉那些不期而至的忧伤吧,记得在今后的旅途中,着我汉家衣裳,依然盛装。
最后,我仍然会坚持在汉文化传承的道路上,如严明先生而言:
我还站在这里,
就如此站着,
笔直的,
像一句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