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汉服推荐

冠昏丧祭释奠等汉族基本礼仪(上)

来源:朝云辞

摘要:冠昏丧祭释奠等汉族基本礼仪

酒就是了。

主人酬宾:主人降洗,如前揖让,一起揖让升阶。主人执觯(zhi4,酒器,形似尊而小)执事斟酒,与宾俱北向揖。主人跪祭酒,饮讫。相互一拜,主人降洗,宾亦降。揖让升阶,主人进觯于宾席前,宾拜手,主人回东阶后拜手。宾奠酒不饮,宾主揖让降阶。

主人献介:略同献宾,但不用拜洗,不哜肺不啐酒,以示降于宾。

介酢主人:略同上。

主人献众宾:主人拜众宾,众宾答拜,主人三拜,三宾各答一拜。主人揖三宾升阶。后降洗。升阶,献三宾,拜手。荐脯醢,三宾跪祭酒,起身卒爵,复位。主人以爵遍送堂下众宾,荐脯醢,众宾坐祭,卒爵。主人揖宾,宾揖让,宾揖介,介揖众宾,升阶。

一人举觯:礼生一人取觯就洗,由执事酌酒,然后由西阶升。执觯者揖宾,宾答揖。举觯者坐祭、饮尽,揖宾,宾答。执觯者自东阶降洗,自西阶升,至宾席前,献宾,退立于西阶。宾揖,举觯者揖。宾奠觯,礼生复位。

迎僎、主人献僎、僎酢主人:僎至,主人、宾、介、众宾皆降,如初入门之位。三揖三让升阶,主人拜至。主人献僎如介礼。为僎加席,进脯醢折俎,僎祭酒祭肺如宾,不哜肺不啐酒如介,卒爵,拜。僎酢主人如介礼。主人揖宾,宾揖僎,僎揖介,介揖众宾,依次升阶,复位。

乐宾、献工、献笙、备乐: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主人献工,瑟长一人跪受,拜谢,主人拜手。为众乐工上脯醢,瑟一人祭脯醢,祭酒,饮酒,授爵。笙入,奏《南陔》、《白华》、《华黍》。主人献笙,笙一人拜受,主人拜送,荐脯醢,笙一人祭脯醢,祭酒、饮酒,授爵。歌《鱼丽》,笙奏《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奏《崇丘》,歌《南山有台》,笙奏《由仪》,奏《周南》、《关雎》、《召南 鹊巢》、《周南 葛覃》、《召南 采蘩》、《周南 卷耳》、《召南 采苹》。

司正扬觯:主人请傧为司正,一番谦让,傧同意。主人拜,司正答拜。司正取觯,洗讫。由西阶升,诣主人,主人请安宾,司正诣宾席问安。司正立于两楹之间,宾主交拜(北向再拜),司正揖宾主,复位。司尊为司正斟酒,司正自西阶降于中庭,饮讫,揖,平身,洗觯,奠觯。

旅酬:笙《由庚》,宾持俎西之觯至主席,宾主北面揖,宾饮讫。执事斟酒,宾授主人,主人饮讫。宾主北面揖,复位。然后主人酬介,此时歌《嘉鱼》,然后主人酬僎,笙《崇丘》。司正升西阶,相(辅助)旅,于是三宾依次降阶,一宾酬次宾,次宾酬三宾,三宾酬堂下觯宾,然后司正复位。

二人举觯:礼生二人,洗觯由西阶升,揖宾、介,宾、介答揖。二人祭酒,饮讫。自西阶降洗,升阶,执事斟酒,献宾与介,相揖如前,宾、介奠觯。

坐饮无算爵,无算乐:司正自西阶诣主人,主人揖,请宾坐,司正请宾坐,宾辞以俎。如是撤俎。然后乃升席坐饮,可以进羞,无算爵,无算乐……这才算进入通常意义上的饮酒……大家这时才可以坐下,不醉不归了。

宾出:乐奏《陔》,主人由东阶,宾、介、众宾由西阶,僎于西阶下,至于门。再拜相送,宾、介先退,主人与众宾揖,众宾退,主人入门,僎出,主人送,再拜,主人复位,礼毕。

以上采自李之藻《宫礼乐疏》,书中尚有奏乐曲谱。这一仪程,基本沿袭古礼,不过没一动作,皆由通赞、引来唱告。需要说明的是:按仪礼,在乡饮的第二天,还要宾拜谢主人,和主人设宴慰劳司正。

《明史》中所记乡饮酒与之稍有不同,仪式简化了,但也添加了内容:

1、司正扬觯,加入司正的话:恭惟朝廷,率由旧章。敦崇礼教,举行乡饮,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竭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里,无或废坠,以忝所生。

2、紧接着,赞礼唱读律令,执事举律令案于堂之中。读律令者诣案前,北向立读,皆如扬觯仪。有过之人俱赴正席立听,读毕复位。

3、次序、内容不同,《明史》上是迎宾-迎僎-司正扬觯-读律令-供馔-献宾-献僎-宾、僎酬主人-执事为三宾、众宾斟酒-饮酒(三行或五行,供汤三品)-撤馔。其中也未提及奏乐。

参考《明集礼》,仪式基本同于《宫礼乐疏》,只是在旅酬之后加入读律。从《明集礼》看,州县礼仪最完备,县邑次之,里社就简化多了。

总之,《宫礼乐疏》的仪式更加冗烦,也就更加接近仪礼的精神,虽然仪程并不完全相同。而《明史》的仪式,则反映了明代对于乡饮酒礼的期望。我们说,古代乡间自治,各自以其状况更定礼仪,所以在大原则不便的情况下,仪礼或简或繁,本不受什么强制。《宫礼乐疏》所云,或者是以明伦堂举行的太学乡饮酒礼为基础,故而礼乐完备,而朝廷律例之说就可以不必。《明史》所说则接近乡间饮酒礼的状况,更加实用,但依然不失精神。

自周至明,乡饮之礼与乡规民约并存,为华夏乡治之基石。然而自满洲入关,严禁民间结社,后来虽容许诗社义庄存在,然而百年文字之狱,民皆视国事、社党为畏途,于是乡饮遂废,而乡间德治之传统亦废……

附乡射礼:周制春秋习射,这一活动不仅是教民以战,更是教民以揖让之道。故而乡射礼实际上是含有习射的乡饮酒礼。于是仪式上,乡射礼便是在乡饮酒礼的旅酬之前,加入三番射。第一番射侧重教练,由司射挑选六名弟子,两人为一耦,组成三耦。第二番射,侧重比赛,为每耦的上射、下射分别记筹,以判定输赢。第三番射与第二番基本相同,只是要跟着奏乐的节拍发箭,也只有合节的发箭才能记筹。周代的乡饮酒礼是穿朝服的,也就是玄衣、素裳、爵鞸,所以乡射也是。但在射箭的时候,要脱去左臂的袖子,戴上护腕,并在右手拇指套上扳指。由于后代不再那么重视射艺,所以乡射礼一般不在施行,不过有类似的投壶礼,只是作为娱乐了。

附燕礼(即宴礼):很遗憾,除了《仪礼》的燕礼(这是国君宴群臣的)和公食大夫礼,我还没找到其他的古典记录。按照一般的理解,宴礼至少注意:

1、男女分席;

2、要注意座次,然后入座。仪礼是主人在东阶,客人在堂西。后代有了八仙桌,就以朝南的坐位为上,而同排中以右为上。如果不止一张桌子,那么要安排重要人物分别做上位,然后由主方作陪。

3、主人要相客人敬酒(献);客人回敬(酢);主人自饮然后劝酒(酬)��

●婚礼(古称昏礼)

婚姻者所以合二姓之好也。所以古代的婚姻不是对夫妻双方负责,而是对夫妻,尤其丈夫的家族负责。故而按照古代的原则,好媳妇的标准不是与丈夫卿卿我我,而是在于和公婆搞好关系,表现在婚礼中,就是婚礼要以庙见为完成。

1、冠服:

天子昏礼:周冕,后服首饰袆衣。晋衮冕。北齐服绣衣带绶佩。隋衮冕服,后首饰袆衣。唐衮冕,合卺服通天冠绛纱袍,后首饰袆衣,表谢则展衣,庙见则钿钗礼衣。宋皆通天冠绛纱袍,后服花钗十二树九龙四凤冠,袆衣。明朝衮冕,同牢服通天冠绛纱袍,后首饰以九龙四凤冠大小花各十二树,并两博鬓宝钿十二,服用袆衣,表谢则展衣,受朝贺则首饰袆衣。

皇太子昏礼:隋服衮冕九章,妃首饰花钗九树服用褕翟衣。唐衮冕九章,妃服揄翟衣,首饰花钗九树。宋衮冕执圭,妃同唐制。明朝衮冕九章。

亲王昏礼:唐代,亲王服衮冕,妃用花钗揄翟,衣纁袡。宋代皇子纳妇,服九旒冕,妇人服揄翟,衣花钗首饰。明代亲王纳妇,衮冕九章,妃服翟衣,冠九翚四凤冠,花钗九树两博鬓九钿。

公主下嫁:汉公主大手髻,簪珥,服纯缥(piao1,淡青色丝织物)上下,若长公主,首服加步摇。魏公主大手髻,七钿(草字头+敉)髻,簪珥,长公主得加步摇,其服以文绣。齐公主大手髻,绣衣裳,黄绶,长公主则紫绶,唐公主花钗揄翟衣纁袡。宋公主首饰花九树,服揄翟。明公主服九翚四凤冠,揄翟衣。

品官昏礼:仪礼大夫以上冕服纁裳,士爵弁纁裳缁衪,女纯衣纁袡,妇见舅姑则纚笄宵衣。唐品官皆用本职冕服,一品衮冕,二品鷩冕,三品毳冕,四品绣冕,五品玄冕,妇服花钗翟衣,一品花钗九树翟九等,二品花钗八树翟八等,三品花钗七树翟七等,四品六树六等,五品五树五等,六品一下花钗大袖之服,品官子娶妇,三品以上有公爵者其嫡子假四品冕服,五品以下九品以上,假爵弁,妇服花钗大袖,女嫁亦同。宋品官娶妇与唐同。明朝各用本职朝服,妇服花钗翟衣,各随夫之本品。三品以上子婚,假五品服,五品以上假七品,六品以下假八品。

庶人昏礼:仪礼,爵弁,士妻始嫁,襌黼于领上(黼领)。唐制,庶人昏礼假以绛公服,嫁女则花钗连裳,青质,以青衣革带袜履。宋假幞头公服或皂衫衣,折上巾,妇服花钗大袖。明朝服常服或假九品服,妇服花钗大袖。

2、古代倡导的婚礼仪程:(以朱子家礼为例,行间对照仪礼。)

议婚:男子十六至三十,女子十四至二十,本人及主婚者无期以上丧的,乃可成婚。先使媒人往来通信,待女嫁许之,然后纳采。

纳采:主人具书,清早告于祠堂。使子弟为使者至女家,女家主人盛服出见,献茶,然后谦让一番。女家主人以来书告于祠堂,复书。使者复命,主人复告于祠堂。

纳币(仪礼有问名、纳吉,已经简化):币是丝织品,这里用色绘的,少不过两,多不逾十,用钗钏、羊酒、果实之类也可。具书,遣使,女家主人受书,复书,礼宾,使者复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