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汉服推荐

《与子偕行,何惧道阻且长》汉服征文一等奖作品

来源:朝云辞

摘要:这是首届汉服正能量有奖征文比赛同袍主题一等奖作品,作者还是位初中生同袍,赞美之言无需小编在做多说,特做一期推广,希望有更多的同袍能够看到,汉服复兴路遥且艰辛,感谢一路有同袍们,与子偕行!

我仍记得每次演出结束后换下汉服时那份不舍,我年少的心中产生了更大的疑惑:为什么汉服的美仅仅展现在舞台上?为什么没有人做表里如一的汉人?我认为汉服就应该像汉语,汉字那样,成为汉人生活的一部分。她要走向未来,而不能尘封在过去。

二〇一三年十月,我拿着参加各种比赛得来的五百元奖金来到爸爸面前:“爸爸,我要穿汉服!”我终于开口。

爸爸听了先是一怔,然后微笑着点了点头:“我早知道你会说这件事,不过奖金是你辛苦挣来的,留着以后再花吧,反正你也要过生日了,这次爸爸给你买,好吗?”

“不。”我执意要用自己挣来的钱,“这是我的梦想,当然要用自己的努力来实现。”

我长舒一口气,揉了揉因熬夜而酸痛的肩膀,却心安地笑了,没有什么比实现梦想更有意义,我一直累并快乐着。

第一套汉服到手,正值我的十四岁生日,我激动地穿上她走上街头,在十一月已经寒冷萧瑟的海风中欢快地呐喊,幸福得像个傻子。

我在激动的同时清醒地意识到,汉服,已经成为我唯一需要用努力来争取的东西。大概不会有人知道,在围棋比赛前的每一个夜晚,我是如何用一张张棋谱熬红了双眼,又是怎样在同学们嬉戏打闹的氛围中,一个人笔不停挥地写着稿子……只为了,和梦中那件美丽衣裳,日日相见。

不知不觉中,我从一个不爱学习的学霸变成只顾学习的学霸,只有我自己知道,这一切都是在为梦想打拼。最终我实现了汉服梦的第一步,在学业上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皆大欢喜的结果,终于在我心中落下一个铭印——

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并不遥远!

民族自豪感是一种正能量,爱上汉服只会让我们变得更好!

为汉服做出的努力于我而言或许很艰辛,我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还要背负着重重的担子往前走,而她就是黑夜尽头的一缕曙光,时刻牵引我努力前行。汉服,同袍,相信我,也相信你们自己,我们会携手走向光明,一定会的!

叁 长风破浪会有时

后来,我突然发现,只有我喜欢汉服是不够的,我想要更多的人,更多更多的人喜欢,想要全世界的人都喜欢。于是我开始和她形影不离。我习惯了在众人的目光中踽踽独行,穿着她走过大街小巷,尽管那一身衣襟已不再新鲜,但在我心中,她仿佛占尽天地间的光华,让人无法无视般耀眼。而我,就在她的光华中,渐渐长大。

目睹了我这几年变化的人,大概都会有些惊讶,从前我是那样孤僻懦弱的一个孩子,而今却愿意和大家在一起,愿意主动和别人讲起汉服的故事,甚至学会了自己挣钱攒钱。

“小兔长大了,不是原来那个只会疯玩的小兔了。”爸爸妈妈如是感慨。原来人有了信仰之后生活会变得如此简单,每天看书写文做功课,穿汉服上街溜达,除此之外心无旁骛。传统文化是教人闲庭花落,细水长流的,它让我们更有勇气面对这个浮躁喧嚣的尘世。

“和你同龄的人当中,有这样清晰而深刻的梦想的人并不多,就连那些大学生,问起他们的梦想时也总是一脸茫然。”一位大学导师如是赞许。也许正是我孤注一掷的坚持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在这个北方的小城市,我大概是把汉服文化融入生活的第一人,但我一定不是最后一人,有了这样的想法,就不孤单了。

闲暇之余,我会去山海关古城中走走,在这个记取了清兵入关,记取了汉家儿郎盛衰荣辱的地方,看着人群纷杳走过。追忆起数百年前那场风雨洗礼,此时的心情不是纪念,而是祭奠,祭奠的不是当年那些爱国志士的亡灵,而是当今的汉人普遍麻木的灵魂。

——关于汉服,各种各样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穿成这个样子上街,也不怕被当成日本人?”总有人对我的热情泼冷水,我不在乎。

“你是玩cosplay的吧?是小龙女还是白娘子呢?”每一次都有人指指点点,或是当面发问。对于这种问题,我只是轻描淡写地付之一笑。

可是若有人问我:“你是朝鲜族的吗?”或者“你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是汉族人!我身上穿的,是我们汉人的衣服!”我就不信,他们对待自己民族的服饰文化会竟麻木至此!如果真是这样,我愿不遗余力地把他们唤醒。

此时自豪而激动的语气往往使对面那人不由自主地点点头,若是有缘,我会把汉服的故事讲给他听。两个人在夕阳下驻足,说起沧桑的史话,这样的机会并不多,却让我倍加感动珍惜。

更多的时候,是我一个人站在苔痕斑驳的城墙边,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中那一道道麻木的目光从我身上一扫而过,留下的是惊奇,迷惘,还有不解。

为什么,他们不但不支持,还要诽谤我?

凭什么,明明不是汉服的错,他们还要咄咄逼人?

我发现,尽管我已经很努力了,似乎所有人都知道我喜欢汉服,却没有更多的人和我一起喜欢。我不知如何解释,亦不知如何面对连自己的民族服饰都不认识的他们。尽管传统文化已经断了四代,我不能怪他们,可是,仍觉得心痛。

“生起民族自豪感并不容易,也并不是每一个汉人都有福气接触传统文化,我不求同胞们都能认可自己的文化,我只想让每个人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不忍心看到他们迷茫空洞的眼神。”两年前我在不为人知的寂寞中写下这段话,也不曾想到两年后的今天,这个小小的梦想会遍地开花。

在那些天高云淡的秋日,晨钟暮鼓声里,我常常一袭青衣,一把长剑,来到大悲院前,远远地听师父们诵经的声音。这里只有进香的客人和竹杖芒鞋的僧人,他们大都忽视我的存在。似乎惟有如此,才能在众人目光的焦灼中寻得仅存的一点闲情雅致。

却有一天,有人举起了我身旁的汉剑,我蓦地一惊,却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爷爷。

他看了我一眼,说:“不错,是汉服。”

我的内心惊起一阵波澜,我仿佛听到了冰河破碎的声音。他拔剑比划几招太极剑法,三斤重的宝剑在他手中举重若轻。他微微一笑,把剑还给我,说出了让我铭记至今的一句话:“此事不在心中念,但须躬自脚下行。”

——此事不在心中念,但须躬自脚下行!

我深深地鞠了一躬,看着他走向夕阳的余晖,转过街角后不见踪影。我仿佛置身于梦境之中,伫立良久。确实是这样,文化复兴是需要付诸行动的,否则,即使心力交瘁也无济于事。就像这把宝剑,如果只是一个饰物,就失去了它本应展露的锋芒。我需要行动,走得更远!做得更多!我不能踯躅不前,因为上天给我的时间只有这么多。

那一刻我甚至以为他是上天派来的使者,以一个陌生人的身份,唤醒了我心头的豪情壮志,路要从脚下开始。我不再逃避冷酷的现实,不再逃避那些崇洋媚外的人看到汉服时那种薄凉的表情。我清醒地意识到,汉服不仅要穿在身上,更要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上!她不是使外表光鲜的工具,而是使内心充盈的灵魂。那些为了虚荣而伪装外表的人,他们对文化并非真的热爱,我们是同袍、是战友,是在共同奋斗而不是在娱乐!

文化与大爱共同传播,外在与内涵共同传承。这才是同袍们应该做的事,我说过人是需要有信仰的,而汉文化,就是同袍心头的那座灵山塔啊!有了它,莫向灵山塔下修!

我不再犹豫彷徨,尽管我只是一个初中生,我也要用所有的方式,尽一切的可能,让汉服、礼仪、仁爱这些词语驻进每一个有缘人的心中。相信到那时,文化复兴已不再是梦。

在爸爸妈妈以及众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我开始每天去为别人做一些事情,先是捡拾垃圾,清扫无人管理的街道,在社区的黑板上办一些国学内容的板报,然后是去周边各地的敬老院和孤儿院义务演出,我还把所有不穿的衣服捐给了藏区的贫困儿童。现在我的衣柜中只剩下两种衣服——汉服和校服,被朋友戏称为“梦想与现实”,我莞然一笑。

这些事情于我而言,只是实行那句古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已,惟有怀着安抚众生的心去行动,我才能在举步维艰的境地中铺开一条路吧。对于传统文化,我深信不疑。

这一年以来,身边的一切都在悄然变化:人们不再用凌厉的目光审视我,不再说我穿的是奇装异服,而是关心我为大家做的事。扫街时,常常是灰头土脸,一身短打也弄得脏乱不堪,我却释然一笑:“‘扫径迎客蓬门开’,这才是生活!”正所谓“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当今年夏天我再走出家门时,听到的声音已经截然不同了。

那天在市内的一个路口等红绿灯,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坐在电动车的后座上,看到我之后激动地说:“汉服!”仅仅两个字,就让我受到了莫大的鼓舞。既然这么小的孩子都知道汉服的存在,那么她的复兴可以说后继有人了。

甚至,我在海边遇到来自家乡的旅游团时,有许多人认出那是汉服,然后激动地跑来与我合影。

甚至,同学们都被我的热情打动,经常送给我一些簪子和发带,陪我去公园宣传,还商量着要不要在班里成立汉服社。

还有,演出之后经常有孩子缠着我,让我把汉服的历史讲给他们听。我在练功房里看着镜中自己略微憔悴的容颜,突然觉得这一切都没有白过……

朋友送给我一个七彩的许愿瓶,我微笑着告诉他,我的心愿只有一个——有朝一日同袍们乘长风破万里浪,冲破云雾直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