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相关商品

钟灵记 般若:对襟齐胸襦裙齐腰女改良春夏秋冬传统绿重工大摆汉服
钟灵记 般若:对襟齐胸襦裙齐腰女改良春夏秋冬传统绿重工大摆汉服

汉服推荐

复兴中华传统服饰 东莞汉服爱好者在努力

来源:与子同裳

摘要:每一座城市都在标榜自己“宽容”,因为只有宽容,才成海纳百川,才能厚德载物。每个人都不愿被说小气狭隘,因为小气狭隘并非美德。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座城市,宽厚是他文明的高度。

复兴中华传统服饰 东莞汉服爱好者在努力-图片1
复兴中华传统服饰 东莞汉服爱好者在努力-图片2
复兴中华传统服饰 东莞汉服爱好者在努力-图片3

简单易学,如图所示。

3,下图左划分了四个部分。

1)标有衣宽字样的,是袖子的裁剪平面图。

2)标有衣长字样的一端,是衣身的裁剪平面图。

3)中间的倒三角形缺口,就是衣领的位置。

4)另图中标有“外襟”字样的,是外襟的平面图。

5)而图中标有“内襟”字样的,就是内襟的平面图。

6)其臂长,身长,腰围等数据,据不同的人,而有不同的数据。可自行度量之。

4,理解图中裁剪图之后,选购一段布料。分别按图中的四部分样子,裁剪下来。并按图中,虚线的位置折叠成正反两面。然后缝制。

5,缝制时,注意腋下的位置,制作不好的话,会使汉服穿着不便。

6,其外是外襟部分,要缝制在右边。才能显得汉服的特点“右衽”。那其内襟当然在左边了。并在左右腋下,缝补一根带子。以方便穿着系带。

7,如此,衣身部分制作完成。在衣领处,再缝补上一层衣领就可以了。衣领一般要与衣身要有明显的区别。不然的话,就是“和服”的特点之一了。

此外,衣领的缝补,很重要,汉服的工艺好丑,大体成就于此。一旦衣领没有做好,一件汉服就很难做得好的了。

汉服之雅致+古琴之悠扬

“我们是在和古人对话”

青砖灰瓦,绿萝蔓生,门楣上“绿绮琴院”四个字飘逸俊秀,这就是下坝坊52号,东莞市古琴协会会长王可逊的可轩古琴工作室。

这个琴韵悠扬、庭院深深的地方也为汉服爱好者所喜,他们经常在这里举行聚会,举办成人礼仪式。而王可逊本人也是一位汉服爱好者,记者采访当天他身上 就穿着一件经改良简化后的汉服,像极了从青松绿泉里走出来的雅士。在王可逊看来,穿汉服、弹古琴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仰慕和回归。

1月8日,下坝坊的上午异常清静,绿绮琴院里,王可逊老师与广州琴家刘勇刚老师一起焚香品茗切磋琴艺。王可逊说,“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 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琴并不仅仅是一种乐器,它还是一种最抽象、玄妙的高贵意境。如果说,画是描摹的艺术,书是抽象化的艺术,棋是思维的艺术,那么, 琴就是时空的艺术,它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玄妙,与古人通灵对话的伟大。”

回归

穿汉服、弹古琴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仰慕

有目共睹,古琴已经从一种相对冷门的乐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据可逊老师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会弹奏古琴的人全国不足百人,而文革更是古琴艺术的一场浩劫,而现在古琴艺术逐渐得到大家的喜欢,其实是传统文化和精神追求的一种回归。

王可逊与古琴结缘始于12岁,那年冬天的晚上,他躺在床上听着有线广播。突然,广播里响起了几声清淡悠远却如天籁般的弦音,那是管平湖弹奏的古琴曲 《流水》。王可逊顿时呆在了那里,他的灵魂也如被琴弦弹抚过一样,变得清澈而富有诗意。从此,古琴梦就在他的心灵扎根了,但真正学琴却是他成年以后。

2005年,王可逊拜在岭南派古琴大师谢导秀的门下,学习弹奏古琴。短短几年时间,他就熟练掌握了各种弹奏技法,可以做到刚柔相济,疾缓相间,手随曲动,意随心到,并对古琴的弹奏有了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如今他已成为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音乐(岭南派)的传承人。

去年9月份,王可逊的“绿绮琴院”正式挂牌成立,成了东莞琴人雅士聚会的沙龙,众多汉服爱好者也喜欢在这里集会,举办成人礼。而王可逊本人也是一位汉服爱好者,记者采访这天他身上穿的正是一件改良简化后的汉服,在他看来,穿汉服、弹古琴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仰慕。

现象

学古琴的以成年人居多

一般来说,学习乐器以青少年为主要群体,但奇怪的是,学古琴的人以成年人居多,小孩比较少。以王可逊的古琴工作室为例,教过的学生中只有四个初中 生,其他都是成年人。这点也得到广州琴家刘勇刚老师的认可,在他教授的学生中小孩和大人的人数比大概是二八开。“成年人来学都是因为喜欢感兴趣,完全是为 自娱自乐。”刘勇刚说。

而在古琴圈子里还有这么一句话,“学古琴,只要喜欢就能学会;只要用心,就能弹好;只要发疯,就能弹精。”所以说只要你喜欢古琴的话绝对能学会,但 要弹好就必须有一些音乐方面的素养和传统历史文化的底蕴。而这也是为什么学古琴的人成年人居多,孩子不多的原因。“一般小孩学技巧比较快,但往往理解能 力、感受能力比较差,而古琴又是非常讲究感觉的一门艺术。比如《关山月》要弹奏出一种苍凉的感觉,《胡笳十八拍》要有一种母子分离的悲伤等等,可以说古琴 涵盖了人生各种情感阅历,而成年人有足够的人生经历去理解感受这些东西。”刘勇刚说。

王可逊对这点也非常认可,“古琴弹奏技法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理解以及人生态度的一种超然,并把这种气韵带入古琴中,才能真正弹奏出直达心灵的琴声。”

琴人王可逊

除去是绿绮琴院的主人,他还是一位斫琴师

王可逊不但弹得一手好琴,更是一位斫琴师。就在学琴不到一年之后,王可逊就开始琢磨着自己做一把属于自己的良琴。

但自己做一把古琴到底有多难?“在我看来就像造一颗原子弹,简直难以想象。”刘勇刚说,造古琴不但需要具备深厚的音乐、文化素养,还要有形体美学的 知识,还必须具备超强的动手能力,“古法制琴简直不可以想象,像唐朝的古琴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在还能弹奏,这得多么优良的技艺?”广州琴家刘勇刚说。

一把琴放在手里掂量一下,优劣就能判断个八九分

最开始,王可逊没把这事想得有多难,“我那叫初生牛犊不怕虎,当时看琴不就是一块面板、一块底板,再上弦就差不多了嘛。”而且王可逊对自己的动手能力非常自信,从小就爱自己捣鼓东西,玩具都是自己做的,大一点玩猎枪自己弄了块牛皮做了一个子弹夹,结果当地武装部的商店说要拿去卖。正因为如此,王可逊 就一头栽进“斫琴”的世界里,进去了才发现,一切没那么简单,头两三年一直处于失败之中,满屋子都是作废的木料。但王可逊身上就有一股子不服输、不放弃的韧劲,三年之后他终于摸索出一套制琴的方法,斫出了一把自我感觉良好的琴。现在,一把琴优劣如何,他放在手里掂量一下,就能判断个八九分,而音色如何,随手一挥就知,而这种境界的得来就是源于近十年的斫琴生涯。

到处寻访制琴良材,必须是百年以上的老木头

在王可逊的斫琴坊里,我们看到乱中有序的工作台,墙上挂满了各种工具,屋子一边堆放着古琴的木料,有的已经初具雏形,而在另一边,摆放着已经制好的 古琴,正在等待漆晾干。据王可逊介绍,按照古法,制造一把古琴得一到两年的时间,有一百多道工序,分为木工、漆工、镶嵌等三大块,而每一块下面还有几十道工艺。

首先最关键的是寻到良材,做古琴的木料必定得百年以上的老木头才行,油性、胶质尽消,符合“软、松、脆、滑”四个标准,而且要纹理顺直,没有结疤,一般都是杉木和桐木。

而为了寻找到合适的木料,王可逊一般一两年就出去搜罗一番,往往是哪里在拆老房子就去哪里。“我曾收了一批广州西关老宅旧木板,因受百年风霜及推拉碰撞,木质极为疏松,再加以良工,其声苍、古、清、透,有老琴音韵。”

有了良材,斫琴最关键的就是琴腔内部结构的合理安排,往往一线之间,音色完全不同,而就是在没有他人指点的情况下,王可逊完全靠自己摸索,掌握了结 构布局最合适的点,“其实,就是一个‘中’字,传统文化讲究中正平和,古琴也是如此,‘中’是一个或左或右、或上或下的范围,在这个区域内,音色有细微的 区别,全凭自己的喜好。”

为可园复制“绿绮台”琴,再过两个月就能交付

现在,王可逊正在为东莞可园博物馆复制“绿绮台”琴。这中间有一段典故,清末可园主人张敬修建绿绮楼为藏唐琴“绿绮台”,时过境迁,楼仍在,绿绮台却辗转至香港,今已破败,再也无法弹奏。可园博物馆于是请王可逊按照“绿绮台”琴的原型,重新斫制一张。

有缘的是,广东潮州开元镇国禅寺,寺内藏经阁因2012年大修换下门槛木一段,至少有六七百年的历史,被王可逊寻访到,用来斫制“绿绮台”,此外他还找来“绿绮台”的原拓片,按照1:1的比例复原形制。

目前,“绿绮台”琴已经完工四分之三,还需干燥,再有两个月将交付给可园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