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为什么农历年的最后一个月,被称作“腊月”?
摘要:什么是蜡祭?伊耆氏始为蜡。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法,但其最早应源于腊日或腊日前一日击鼓驱疫的习俗。《吕氏春秋·季冬纪》云:“命有司大雠,旁磔,出土牛。”《注》:“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荆楚岁时记》亦云:“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言:‘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后腊鼓逐渐少见,而爆竹却盛行了。
其九,春节一些有关生产方面的风俗也与蜡祭有关。前引蜡祭的祝辞是:“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总的意思就是希望来年农业生产不受水害,不受虫灾,不受草荒。在长期的实践中,就形成了一些与之有关的生产风俗。它们都表现和反映了农民对来年农业生产的希望和祈求,究其根源大多可能源于蜡祭中对邮表畷、禽兽、坊、水庸以及昆虫的祭祀。
其十,春节一些禁忌风俗也与蜡祭有关。春节有不少禁忌,比较普遍的有:不准扫地,以免扫走运气;不准动用菜刀,以免吓跑灶神;不准吵嘴打架,否则来年无安逸日子;不准摔破东西,否则来年有家破之祸等等。其根源大都可能与蜡祭神圣而又欢乐的气氛有关。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春节的一些风俗若与“立春”或“元旦”挂勾,颇为勉强,而将其与蜡祭联系起来,则迎刃而解。所以,我们认为春节风俗除与“立春”和“元旦”有始源关系外,有一部分还与古代的蜡祭有始源关系。现代汉族的春节风俗,既有元旦的古风,又有立春的旧俗,还有蜡祭的遗习。
三、
从春节风俗与蜡祭的始源关系中,我们还可以更清楚、具体地看出春节源于农事的世俗性的特点。
蜡祭所祭之八神先啬、司啬、农、邮表畷、猫虎、坊、水庸、昆虫无一不与农事有关;蜡祭祝辞所说的“土反其毛,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又无一不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有关;蜡祭的参加者又是社会最基本的群众——“田夫”或“野夫”;甚至年成的好坏都决定着蜡祭的进行与否,此乃《礼记·郊特牲》所云:“八蜡以记四方,四方年不顺成,八蜡不通,以谨民财也。顺成之云,其蜡乃通,以移
(yì,音异,使人羡慕之意)
民也。”通观蜡祭以及上述与蜡祭有关的一些春节风俗,不是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春节与农事的密切关系,不是可以更具体地看清春节世俗性的特点吗?
正因为蜡祭是农民的“报田之祭”,所以古往今来,春节一直是真正群众的节日,真正民间的节日,农民过春节比城镇过春节更隆重、更热闹、更盛大、更富有民族特色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