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相关商品

重回汉唐原创婚嫁男女汉式婚服良缘上衣下裳情侣套装结婚礼服
重回汉唐原创婚嫁男女汉式婚服良缘上衣下裳情侣套装结婚礼服
重回汉唐龙凤呈祥婚嫁男女秦汉婚服新郎新娘中式结婚礼服套装汉服
重回汉唐龙凤呈祥婚嫁男女秦汉婚服新郎新娘中式结婚礼服套装汉服
【上遥居】小荷尖 明百搭白色汉服云肩荷花绣花  全款现货
【上遥居】小荷尖 明百搭白色汉服云肩荷花绣花 全款现货
【上遥居】小荷尖 明粉色竖领对襟绿色仿妆荷花马面  【现货】
【上遥居】小荷尖 明粉色竖领对襟绿色仿妆荷花马面 【现货】

汉服推荐

汉服的染织工艺——丝织工艺(下)

来源:朝云辞

摘要:汉服的染织工艺——丝织工艺,让汉服变得精致美丽的工艺

汉服的染织工艺——丝织工艺(下)-图片1

缫为绎茧为丝(以缫治时抽丝),绎为抽丝(同上),练为绎缯(练绸,练丝也叫练,这里只提到这个字的一部分含义),绿为帛青黄、青黄配合而得的色,绯为帛赤(深红)色,绀为帛深青扬赤(深蓝而发红光的)色等。

(3)唐、宋时期的丝绸

唐代政府下属的官办纺织手工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基本承袭前代,但规模却大大扩展,分工也越来越细,不仅在长安设置织染署、内八作和掖庭局,在许多州还另设有官锦坊,专门为宫廷织制高级丝绸。这些官办机构以织染署的规模最大,这个机构下面分设25个“作”,其中有10“作”专司织造,分别从事绢、纱、絁(shi)、罗、绫、绮、锦、布、褐的生产;有五个“作”专司织带,分别制造组、绶、绦(tao)、绳、缨;有四个“作”专司纺制紬(chou)线,分别生产紬、线、弦、网;有六个“作”专司练染,分别负责染青、绛、黄、白、皂、紫六种基调的系统色彩。

唐代的绢帛,除作为实用品外,还作为实物货币被广泛使用,这是因为丝绸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交换价值,在政局动荡和通货膨胀时,更易显示它存在的意义,所以早在唐以前就有人用它代替实物货币使用,等到唐代遂更加普遍了。

唐代丝绸比之汉代在工艺、品种和纹样上都有新的发展和创新。以锦为例,从文献和出土实物看,锦的品种繁多,有以织作方法和纹样命名的如透背锦、瑞华锦、大裥(jian)锦、瑞锦等;有以产地命名的蜀锦等;更有以用途命名的,如袍锦、被锦等。从组织上分析,唐代的锦分经锦和纬锦两类。经锦是唐以前的传统织法,蜀锦即其著名品种之一,是采用二层或三层经线夹纬的织法。唐初在以前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结合斜纹变化,使用二层或三层经线,提二枚,压一枚的夹纬新织法。以多彩多色纬线起花,比之经锦能织制图形和色彩都大为繁复的花纹。

宋代的官营丝绸生产组织形式与唐代相似,但规模远胜唐代。其时的官营丝绸生产作坊除京城之外,还遍及全国主要丝绸产地。据《宋史》载:朝廷所需纤繝(jian)之物的织造场院,除在京设置有绫锦院、内染院、文绣院外,全国各地有几十处之多,如杭州、苏州、成都的锦院,开封的绫院,润州的织罗局,梓州的绫绮场等。这些外地场院一般都是以一二个织品作为主要生产品种,如毫州场院主织纱,大名府场院主织绉、縠(hu),青、齐、郓(yun)、濮(pu)、淄、潍、沂(yi)、密、登、莱、衡、永、泉州场院主织平絁,而成都有些场院,则由监管专管织造西北和西南其他民族喜爱的各式花锦,作为各民族之间贸易交流的物资。

宋代民间丝绸生产更是空前发达,史载杭州街巷:“竹窗轧轧,寒丝手拔,春风一夜,百花进发”。

自宋代起,南方丝织产量全面超过北方,完成了自唐代起由北逐渐南移的过程。

(4)元、明、清时期的丝绸

元、明、清三代丝织生产情况见于记载的就更多了。这时期中,不仅江南苏州、常州、镇江、湖州、杭州、南京的丝织业一直非常兴旺,就连北方的京都北京、涿州、太原以及西南成都的丝织业也相当昌盛。这期间的丝织技术是我国古代丝织技术达到最高水平的时期。我国古代的丝织生产,差不多都是通过两个方面的经营:(一)历代王朝均曾设置过属于官办性质的丝织手工业;(二)广大的民间生产者。人们常常提到的元代大都织染局、成都绫锦局;明代“两京染局”(分设北京和南京的内织染局)、“南京礼帛堂”、“苏州织染局”、“杭州织染局”;清代的“江宁织染局”、“苏州织造局”、“杭州织造局”就是属于官办性质类的织作机构。

在这一时期,从事丝织业的人数,在历史上可以说是最多的。据记载:元代的大都织染局“管人匠六千有三户”(每户有工匠一名,计工匠6003人,下同),宁国路织染局“签拨人匠八百六十二户”(计工匠862人),绫锦局“总二百八十一户”(计工匠281余人),苏州织造局有“织金绮纹工三百余户”(计工匠300余人),仅这四处就有丝织工匠7446人(此以一户一匠应差计算,实际上还要多得多,当时工匠均为世业工艺,皆父子传承,一户绝不止于一匠,除应差者外,还有不应差的匠人);明代南京司礼监礼帛堂有“食粮人匠一千二百余名”,南京内织染局有“军民人匠三千余名”,苏州织造局有“各色人匠计六百六十七名”,北京内织染局有“掌印太监一员,总理签书等数十员”,管理人员有这么多,工匠当然会更多。仅这四处加起来,至少也有五六千人。清代的北京内织染局有“匠役八百二十五名”(康熙末年),江宁织造局有“匠役二千五百四十七名”(乾隆时),杭州织造局有“匠役二千三百三十名”。至于民间织造作坊的工匠和个体从业者的,就更加庞大了。

这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丝绸贸易日臻活跃,出现了大量丝绸牙行和丝绸牙人中间商。据记载当时苏州丝绸充斥于市,招致各方商贾蜂拥而至,甚至连远在西南偏僻地区的商人,也不顾道路艰险,来到苏杭购买丝绸新品种,然后回去贩卖。

这时期绫、罗、绸、缎、纱、锦等各大类品种的纹样花型、产品质量和风格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并分化出许多有地方特色的名优产品。例如,缎有广东粤缎、苏州的幕本缎、云南的滇缎、贵州的遵义缎、杭州的杭缎等;纱有杭州的皓纱、泉州的素纱、花纱和金线纱,广东的粤纱和莨纱等;绸有广东的莨绸、嘉兴的濮绸、苏州的绉绸和绵绸、山西的潞绸等;绫有吴江的吴绫、桐乡的花绫、素绫、锦绫等;罗有杭州的杭罗,泉州的硬罗和软罗、苏州的秋罗、刀罗等;锦有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四川的蜀锦、西南少数民族的苗锦和北锦等。

三、缫丝、练丝和练帛

缫丝和练丝是丝绸生产种最重要的两道工序。前者的质量高低对丝绸的织造影响较大;后者的好坏对织物的风格和色染影响较大。

(1) 缫丝

蚕丝的主要成分是丝素和丝胶。丝素是近于透明的纤维,及茧丝的主体,丝胶则是包裹在丝素外表的粘性物质。丝素不溶于水,丝胶易溶于水,而且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利用丝素和丝胶的这一差异,以分解蚕茧,抽引蚕丝的过程被称为缫丝。

中国缫丝的历史是与丝织历史同样长久的。缫丝是一种说来比较简单,实际却相当复杂的工艺过程,它基本上包括三道工序:一、选茧和剥茧;二、煮茧;三、缫取。

(2)练丝和练帛

我们知道丝在形成过程中,不可比较地要伴生丝胶和混入一些杂质,这些丝胶和杂质虽然可以在缫丝时去除一部分,淡色仍然会有一部分粘附在丝素上。由于它们的存在使生丝或坯绸显得粗糙、僵硬。所谓练丝帛,就是指进一步地去除其上的丝胶和杂质,使生丝或坯绸更加白净,以利于染色和充分体现丝纤维特有的光泽、柔软滑溜的手感,优美的悬垂感。历来习惯把已练的丝胶“熟丝”,未练的丝胶“生丝”,以示差别。

我国古代练丝帛的方法有许多种,常用的有三种:

a.草木灰浸泡兼日晒法。这种方法的最早记载,见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考工记》。

b.猪胰煮练法。这种方法可结合草木灰浸泡同时使用。最早记载虽见于唐代人的著作(陈藏器《本草拾遗》,已佚),但毕竟简略。较详细的记述见成书于明代的《多能鄙事》和《天工开物》。

c.木杵捶打法。这种方法也是结合草木灰浸泡法同时使用的。宋以前,捣练方式采用站立执杵。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宣存一副宋徽宗赵佶(ji)临摹的唐人张萓《捣练图》画卷。宋以后,捣练方式逐渐有了改变,由站立执杵改为对坐执杵。

使用上述各类方法,都能得到蚕丝精练的效果,而尤以第二种为佳。利用碱性物质练丝,能加速和较多地去除丝胶,但若用量过大,则可能损伤丝素。利用胰酶脱胶,可以得到香甜的效果,而又不致使丝素受损,是最理想的方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胰酶练丝的国家,西方国家直到1931年才开始利用胰酶练制丝织物,比中国至少晚约一千二三百年。我国的这项发明在世界古代科学史上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发明。

附:蚕的种类

我国广阔的原野上生长着许多桑树,有乔木,也有灌木。在桑树上生息着好几种昆虫,它们取食桑叶或蛀食树干。在些昆虫中,有一种吐丝作茧的鳞翅目昆虫引起了先民的注意,这就是桑蚕。桑蚕取食桑叶后吐丝结茧,然后钻出茧壳羽化为蛾子。人们发现这种茧壳浸湿后,可以拉出长长的银色丝缕,这丝缕可捻成线,也可织成绸。这比起当时的衣服原料麻布和葛布来,要漂亮得多了。随着先民生活的定居,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蚕茧,即开始了人工饲养,并把蚕移到室内来驯养。

家蚕(Bombyx mi L.),又叫桑蚕,属蚕蛾科(Bombycidae), 是由野蚕(B. madarina Moe)经过我们的祖先长期饲养所创造的物种,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成就。家蚕是完全变态昆虫,一生要经过卵(蚕种)、幼虫(蚕)、蛹和成虫(蛾)四个发育阶段。在几千年的饲养过程中,人们了解了蚕的生活习性,养蚕技术不断提高。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通过选择的方法,选留吐丝多、结茧大的个体做种,又用杂交原理,把不同的性状结合在同一个体中而育成新的类型。这样,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