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元宵节竟然有这么多好玩儿的!
摘要: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
。当时的烟火到底有哪些花色品种,尚不可知。仅就游人仕女都被吸引住这一点来看,那情景是非常动人的。除了花灯与烟火,宋代元宵节风俗活动还有“打灯谜”和杂技演出。

明代:耍狮子、放烟火
到了明代,元宵节放灯从正月初八到十八,延长为十天。《明会典》记载:永乐七年诏令元宵节自正月十一日起给百官赐假十日,以度佳节。明代元宵节又增添了耍狮子的娱乐项目。明末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载了当时灯节耍狮子、放烟火、鼓吹弹唱,挤挤杂杂,大街小巷,通宵以乐。
清代:放冰灯
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对汉族的元宵节活动也全盘接收了。但是,清代放灯时间已没有明代十日之久。据《燕京岁时记》记载:清代是“自十三至十七均谓灯节,惟十五日谓之正灯耳”。也就是说清代放灯时间只有五夜,只有十五夜才算正节放灯。“每至灯节,内廷筵宴,放烟火,市肆张灯。而大街之灯,以东四牌楼及地安门为最盛”。各式各样的彩灯,多用纱绢、玻璃、明角做成,上面绘有古今人物故事。在清代令人眼花缭乱的花灯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冰灯。因为满族原居东北黑龙江一带,气候寒冷而冰多,因此有冰灯之俗。满族入主中原后,冰灯也传入中原。北京当时有能工巧匠制作冰灯,“结冰为器,裁麦苗为人物,华而不侈,朴而不俗,殊可观也”。正月元宵,中原草木萌春,南方已花枝待发,而东北仍处于一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世界。

清代元宵节,民间的娱乐活动增添了大量的新内容。从元旦到元宵节,舞狮子、舞龙、闹社火、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打腰鼓等活动都涌到节日期间,每日社火不断,锣鼓喧天。像《清嘉录》描写灯节的诗中就有:“看残烛火闹元宵,划出旱船忙打招,不放月华侵下界,烟竿火塔又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