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汉服推荐

《清平乐》背后的汉服、文化、文学常识!超详尽!

来源:与子同裳

摘要:宋仁宗时期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其中宋朝六位都出自宋仁宗时期。

的一种文书。宋 欧阳修《归田录》卷二:“ 唐 人奏事,非表非状者为之牓子,亦谓之録子。今谓之札子。凡羣臣百司上殿奏事,两制以上,非时有所奏陈,皆用札子。中书枢密院事有不降宣勑者,亦用札子。”

2、懿旨:宋代公文上承唐代体制,种类更趋繁杂。元代公文略有变化,如诏令称圣旨,命令称令旨,指令称懿旨,并增加了一些新的文体,如行移、申状之文。所以对于皇帝的诏令称为圣旨,对于皇太后或皇后的诏令或指令称为懿旨。

3、制书:制书就是皇帝说的话。所谓“天子之言曰制,书则载其言。”在周代,帝王的命令叫命。秦始皇灭六国后,改命为制,制即成为用以颁布皇帝重要的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汉 蔡邕 《独断》:“其(皇帝)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 。”

4、册宝:册书与宝玺。宋大臣为皇帝或太后等上尊号,加以称颂时,常奉上册宝,册以条玉,加以红线相联,可以卷舒,识金填字,宝即印章。清册封皇太后、皇后、贵妃等,皆用金册与金玺。

5、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6、左契:又叫左券,符契之左半。

它是用竹木制成的,中间刻横画,两边刻相同的文字,记财物的名称、数量等,劈为两片;左片就是左契,刻着负债人姓名,由债权人保存;右片叫右契,刻着债权人的姓名,由负债人保存。索物还物时,以两契相合为凭据。

考点四:关于称谓

1、官家,臣下对皇帝的尊称;指朝廷、官府、公家;尊称做官的人。

2、中宫:皇后居住之处,因以借指皇后 。

考点五:关于官职

1、参知政事,是中国古官职名。简称“参政”,古代官职名,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唐制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之外他官任宰相职,给以“参知政事”等名义。宋代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2、古代有六部: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各个部有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左侍郎和右侍郎)尚书是正的,最高的官,侍郎是副的。尚书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副职称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3、中书为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清代沿明制,于内阁置中书若干人。在清朝之位阶约为从七品,中书职能通常为辅佐主官,为基层官员编制之一。设置在如六部之中央机构官署,负责典章法令编修撰拟、记载、翻译、缮写等工作。或由举人考授,或由特赐。若进士经朝考后以内阁中书任用者,并可充乡试主考官。而依工作性质不同亦有"办事中书"或"掌印中书"等细分区别。1910年代,清朝灭亡后,该官职废除。

4、内东门司 宋宦官官署名。属入内内侍省。原名内东门取索司,景德三年(1006)改内东门司。堂承接机密实封奏牍,并检查宫禁人物出入,向有关机构取索宫廷所用宝货及其他物品,发给皇亲赐衣节料,以及宫廷修造、筵宴等事。

考点六:关于城市

1、坊市制:中国古代官府对城区规划和市场管理的制度。亦称市坊制。从西周到唐代,城市建置的格局,一直是市(商业区)与坊(汉代称里,即住宅区)分设,市内不住家,坊内不设店肆。市的四周以垣墙围圈,称“阛”,四面设门,称“阓”。市门朝开夕闭,交易聚散有时。市的设立、废撤和迁徙,都由官府以命令行之。市内店铺按商品种类区分,排列在规定地点,称为“肆”或“次”。

2、里坊之制:是中国古代主要的城市和乡村规划的基本单位与居住管理制度的复合体。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