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汉服推荐

【人文历史】一蓑烟雨任平生:致敬苏轼的十个关键词

来源:与子同裳

摘要:在古代的名人中选一人做朋友,我只选择苏轼。

苏轼在《黄州安国寺记》中自白:到黄州后“归诚佛僧”,“间一二日辄往(安国寺)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始所从生而不可得。……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当然他这并不是真的“痛改前非”,“归诚佛僧”,事实上,苏轼一生都没有陷入宗教迷狂,一直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宗教。他焚香安国寺,主要是将“佛为我用”,是为了达到“期于静”,“物我相忘”,“解烦释懑”和修炼自身道德品性的目的。 道,有两重含义,一为道家思想,一为道教,二者既有联系又互相区别,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单说,道教是宗教,追求长生、成仙;道家是哲学思想。苏轼八岁入小学时即以道士张易简为师;自幼喜读《老子》《庄子》,曾云:“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苏辙《亡兄子瞻墓志铭》)有人统计过,苏轼的文集中引用《庄子》的地方达到一千多处。苏轼从道家这种讲全生避害的哲学中汲取了养料,但并不消极逃避,同佛家思想一样,只是为我所用,而不拘牵。

在贬谪黄州期间,佛老思想成为苏轼在政治逆境中的主要处世哲学。佛老思想是中国的士大夫们应对贬谪的哲学武器,大凡士大夫遭贬,都用以排遣。佛老思想以清净无为、超然物外为旨归,但在苏轼身上起了复杂的作用:一方面,他把生死、是非、毁誉、得失看作毫无差别的东西;另一方面又帮助他观察问题更通达了,在一种旷达的态度背后,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宋徽宗即位后,苏轼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

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这一年,他64岁。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今河南郏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

河南郏县三苏纪念馆前的雕塑

据说,最后陪伴苏轼的,除了他的家人之外,还有一位他的好朋友维琳方丈。大和尚建议他在不多的日子里,多念念佛经。苏东坡笑了,这些年,他见过了太多的大德高僧,但是,他们最后都不免一死的结局。鸠摩罗什也不免一死,对吗?公元四世纪,鸠摩罗什从印度来到中国,将三百本佛经译为中文,然而,他也不免一死。

——想想来世吧!(“端明宜勿忘西方”)维琳方丈建议苏东坡说。——西天也许存在,不过到了那里又能怎么样呢?苏东坡说。——这个时候,你不妨试试看。维琳方丈建议。——试,就不对了。

这是苏轼留给维琳方丈对最后一句话,也是他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在他看来,西方的极乐世界跟自己的现状不是脱节的。两周前,他写信给维琳方丈说:“岭南万里不能死,而归宿田野遂有不起之忧,岂非命也夫。然生死亦细故尔,无足道者。”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现在,我们重读苏东坡的这句词,是否心中有别样的感伤、忧思?

苏东坡的这首词写于公元1082年,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的春季。三年前,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三月七日,苏轼与友人出游,在沙湖道上,风雨忽至。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友人都进退困难深感狼狈,只有苏轼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过了一会儿天晴了,于是写下一首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1101年三月,苏轼由虔州出发,经南昌、当涂、金陵,五月抵达真州(今江苏仪征),六月经润州拟到常州居住。此时,他仿佛预感到自己的生命已经走到尾声,在真州游金山龙游寺时作《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样一份萧瑟之中的云淡风轻、风雨之中的光明朗照,不为世事所累的大从容、大自由,只有那些纵使整个世界放逐,却永远不自我放逐的人,才能够领悟。

七、手足

苏轼和苏辙关系很好,两兄弟不论在什么地方、什么环境,都挂念着对方。兄弟二人在人生的旅途中,诗文酬唱寄赠很频繁。据不完全统计,如果不包括文章书信的话,两人仅诗词唱和就近两百首。

苏辙画像

苏轼中秋怀人之作,大多是为苏辙所作,其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千古绝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将手足之怜念,离别之伤感,人生宇宙之哲理写成极品。更有人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兄唱弟随,在苏轼写了《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年,兄弟二人在徐州相聚,苏辙也写了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回赠其兄,写欢聚的喜悦和即将离别的伤感。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州。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兄弟二人志趣相投,都以文章名天下。苏辙说:“少年喜为文,兄弟俱有名。世人不妄言,知我不如兄。”(《题东坡遗墨卷后一首》)苏轼则说:“子由之文实胜朴,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答张文潜书》)在仕途上,兄弟二人大道相同,进退一致。苏轼恃才傲物,不合时宜。苏辙恭谨内敛,深沉稳重。苏轼一生数迁,一次牢狱之灾,数次贬官远地。苏辙多次为兄补台,一生基本平稳,曾官至副宰相。

公元1079年,因“乌台诗案”,苏东坡罹祸下狱,被关入御史台的监狱,走出已是漫天飞雪,在这里他被关押了130天。这期间,苏辙倾其所有,上下打点。苏辙呈上去的《为兄轼下狱上书》这份奏折,不断地为兄长做无罪辩护。这篇文章,字字惨淡经营,堪比李密的《陈情表》。苏辙说:“子瞻何罪?独以名太高。”也因为这一文章,苏东坡幸运地保住了性命,最终被发配黄州,这是心高气盛的苏东坡在人生中第一次遭遇如此大的落差,在黄州,没有人理解他,他给朋友写信,但是都石沉大海。苏辙与兄同遭惩治,被贬官外放。之后,苏辙升官至尚书右丞,而苏轼又遭人排挤,心灰意冷,祈求外任。苏辙因此也连上四札,同乞外任,以追陪兄长左右。

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谪到海南儋州,苏辙被贬谪到广东雷州。五月十一日,两人相约于广西滕州见面,这一年,苏轼六十岁,苏辙五十八岁。相处一个月后,六月十一日,兄弟二人分手,从此作别,直至苏轼五年后病殁常州,再无缘相见。苏轼去世前,因为见不到苏辙而大憾大恸,苏辙接到噩耗则“号乎不闻,泣血至地”。苏轼去世后,苏辙安葬兄嫂,照顾两家家小,史称“二苏两房大小近百余口聚居”。

苏轼去世后,苏辙满怀深情地怀念兄长:“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宋史·苏辙传》中也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兄弟二人就是这样互相推重,互引为知己。

在御史台的监狱里,苏轼给苏辙写了一首诗,在这里真实地表达了他对苏辙的手足之情: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如此深情,令人感伤不已。

八、涅槃

苏东坡是一个生活家,他爱玩,爱吃,爱旅游,爱交友,无所不爱,纵使在最艰难、潦倒之时。

他一次次遭遇劫难,却一次次在劫难中涅槃重生,最根本的原因是他热爱生活,他的身边有一群与他一样热爱生活但又同生共死的朋友和家人。

他的家庭生活很幸福,他在《次韵和王巩》六首其一中说:“子还可责同元亮,妻却差贤胜敬通。”他自己加的注脚里说:“仆文章虽不逮冯衍,而慷慨大节乃不愧此翁。衍逢世祖英容好士而独不遇,流离摈逐,与仆相似,而其妻妒悍甚。仆少此一事,故有胜敬通之句。”

苏轼最有名的一首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在第一任妻子去世十年后的一个夜晚梦到她,想到两人的隔绝,内心十分悲伤,写出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名句,写出了苏轼的深情。

1093年8月,苏轼第二任妻子病逝,苏轼悲恸万分写下《祭亡妻同安郡君文》,表达了对妻子的万千情感,言“泪尽目干”“惟有同穴”。苏轼死后,苏辙满足了他的这一心愿,将他与第二任妻子同穴安葬。

正室贤德,小妾贴心。朝云说苏轼“一肚皮不合时宜”,足见二人心意相通。苏东坡在杭州三年,之后又官迁密州、徐州、湖州,颠沛不已,又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期间,朝云始终紧紧相随,布衣荆钗,无怨无悔。

在苏轼61岁的时候,朝云去世了。苏轼很是感到悲伤,同样写了一首悼亡词:

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渡。波清彻映妍华。倒绿枝寒凤挂。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渡斜烟淡月笼沙。远路微香趁马。

这首宋词的题目是《西江月·咏梅》,是一首回文词,上下片用字完全一样,只不过就是改变了汉字的顺序。

苏轼自己善于做菜,也乐意自己做菜吃。林语堂说,他太太一定颇为高兴。根据记载,苏轼认为在黄州猪肉极贱,可惜“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他颇引为憾事。他告诉人一个炖猪肉的方法,极为简单。就是用很少的水煮开之后,用文火炖上数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