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汉服推荐

【人文历史】一蓑烟雨任平生:致敬苏轼的十个关键词

来源:与子同裳

摘要:在古代的名人中选一人做朋友,我只选择苏轼。

苏轼自己善于做菜,也乐意自己做菜吃。林语堂说,他太太一定颇为高兴。根据记载,苏轼认为在黄州猪肉极贱,可惜“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他颇引为憾事。他告诉人一个炖猪肉的方法,极为简单。就是用很少的水煮开之后,用文火炖上数小时,当然要放酱油。这就是东坡肉。

纪录片《在下东坡,一个吃货》剧照

苏轼做鱼的方法,是今日中国人所熟知的。先选一条鲤鱼,用冷水洗,擦上点儿盐,里面塞上白菜心。然后放在煎锅里,放几根小葱白,不用翻动,一直煎,半熟时,放几片生姜,再浇上一点儿咸萝卜汁和一点儿酒。快要好时,放上几片橘子皮,乘热端到桌上吃。

苏轼还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就叫作东坡羹。方法就是用两层锅,米饭在菜汤上蒸,同时饭菜全熟。下面的汤里有白菜、萝卜、油菜根、芥菜,下锅之前要仔细洗好,放点儿姜。在中国古时,汤里照例要放进些生米。在青菜已经煮得没有生味道之后,蒸的米饭就放入另一个漏锅里,但要留心莫使汤碰到米饭,这样蒸汽才能进得均匀。

你看,苏轼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存在。经他之手,普通的肉变成东坡肉,普通的汤变成东坡羹,普通的烧饼变成东坡饼,苏东坡“自笑平生为口忙”,光是以他的名字冠名的菜肴就可以摆满一桌宴席。甚至,原本普通的帽子变成了子瞻帽(“乌台诗案”后,苏轼用乌纱缝在帽子上,以与他人区别),原本普通的竹笠变成了东坡帽,原本普通的西湖变成了西子湖。

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这是苏轼的过人之处,同时,也更显示了人们对他的喜爱。苏轼是一个感伤的人,又是一个能够化解悲伤的人,正是他这种性格,使得他始终超越苦难,保持着快乐。

他年轻的时候,喜欢喝姜茶,吃瓜子,炒蚕豆。中年的时候,他写过一篇《老饕赋》,大意是说:世上最顶级的一顿饭,要最好的刀具、餐具、水源、柴火;最新鲜的肉、螃蟹、樱桃蜜、杏仁糕、半熟蛤蜊;最美的美女弹琴悟道;最精酿的葡萄美酒和雪花茶。这样一篇通篇讲吃的文章,我们不妨称之为《美食家赋》,然而,在文章末尾,苏轼写道:“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那么,你现在还认为苏东坡所写,仅仅是简单的美食吗?

纪录片《在下东坡,一个吃货》剧照

苏轼请客,会自告奋勇去取他自己酿制的酒。有一次,客人饭都吃完了,他还没上来,大家都去找他,最后发现他直接醉倒在了酒窖里。

苏东坡晚年,被仇人章惇放逐到海南儋州。原因是章惇听说苏东坡在惠州待得还很惬意,气急败坏地说,那就让他去儋州吧,据说苏子瞻的“瞻”和儋州的“儋”更搭配。

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62岁的苏轼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场生离死别,于是把身后之事,向长子苏迈做了托付,只带着小儿子苏过一人,前往儋州。朝廷对贬谪后的苏轼还有如下三条禁令:一不得食官粮,二不得住官舍,三不得签书公事。儋州市市长(军使张中)看他可怜,悄悄违抗宰相的命令,给了他一间漏水的官舍。但还是被人告发,赶了出来。没有房子,就自己盖。于是他白手起家,在山上修了一栋草屋,取名叫“槟榔庵”。

儋州古称儋耳。在北宋时期,是极为荒蛮凶险之地,古称“南荒”,“非人所居”。父子俩经常热得面面相觑,像两个苦行憎。苏轼呼气吐气呼气吐气,没有吃的,他就在山里采摘苍耳和青菜熬汤。然后,他张开嘴巴朝着阳光的方向,说能解饿。

吃的问题解决了,还有一件大事,苏东坡无事可做,无书可读,便与儿子苏过抄书。在《答程全父推官六首》中他说道:

儿子比抄得《唐书》一部,又借得《前汉》欲抄。若了此二书,便是穷儿暴富也。呵呵。

多么超前的苏轼,我们今天在微信里常用“呵呵”这样一个词,表示开心,也表示无奈,其实,“呵呵”这个词的发明权在苏东坡,他在儋州给朋友们写信,据说用了四十多个“呵呵”。

如此“呵呵”,其实是人生的达观和幽默。苏轼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持一种达观和幽默的态度。

“乌台诗案”中,妻子和儿女送苏轼出门,都大哭。苏轼回头对妻子说:“你难道不能像杨朴的妻子一样,也作一首诗送给我?”

原来杨朴是位草根诗人。宋真宗泰山封禅以后,遍寻天下隐士,得知杞地人杨朴能作诗。皇上把他召来问话的时候,他自己说不会作诗。皇上问:“你临来的时候有人作诗送给你吗?”

杨朴说:“没有。只有臣的妻子作了一首诗:‘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皇上大笑,放他回家,并赐给他的儿子一个官职来奉养双亲。

后来苏轼被贬谪到海南岛,当地无医无药,他还不忘自我调侃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眼花缭乱地贬谪,马不停蹄地迁移。宋代士大夫大多都有过贬谪的经历,而且多能以较坦然的态度来面对,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的记载:“见纷华盛丽,当如老人之抚节物;……遭横逆机穽,当如醉人之受骂辱。”但苏轼无疑是他们中最杰出的代表,真正做到了“扬弃悲哀”(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

苏轼在漫长而又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深刻品味到了命运的诡谲、官场的蹭蹬,他在人生的得意与失意的巨大落差间,仍然能够“扬弃悲哀”,构建超然自适的精神家园,恰恰是他这种适情适性的达观精神、随遇而安的襟怀,让他一次次如凤凰一般,在火中涅槃,死而复生,甚至是永远在路上,永远在人间。

九、为官

有人将苏轼的一生活动足迹做成了地图,竟然走出了一个“中”字。换成城市分布图,可以看出苏轼一生去过大概90座城市,可以说一生都在路上。

除了出生地,苏轼走过的主要的地方有18个:栾城(祖籍地)——眉山——开封——凤翔(今宝鸡附近)——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黄州——宜兴——金陵(南京)——登州——颖州(今安徽阜阳)——扬州——定州——惠州——儋州(今海南岛内)——常州——郏县(归葬地)。

苏轼旅行足迹地图来源:王兆鹏制作的《唐宋文学编年地图》截图

这些地方,杭州给苏轼带去了一生中最快活的时光。苏轼曾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通判杭州,又于元佑四年(公元1089)知杭州,共到杭州两次,前后加起来五六年,做了如下事:

——清理运河淤泥。京杭大运河与钱塘江交汇,钱塘江的水带进许多淤泥,杭州城内的运河淤泥每隔四五年就要挖一次出来,否则河床升高,影响船运。淤泥一挖出来就被堆在居民门口,脏乱不堪。苏轼想办法把钱塘江的水先引入人口稀少的茅山运河,经过茅山运河流了三四里地,淤泥沉淀下来,再流到市中心的运河里的水就是干净的了。市中心运河的河位比茅山运河低四尺,苏轼又在余杭那里开了一条新运河,让它与西湖的水相通,这样就永久保证了运河的水位。这套办法使得运河的水深到八尺,老百姓说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解决吃水问题。杭州人民的供水是个主要问题,在此之前,历代也想过很多办法,修建水库,把西湖的水引入城中,但是管道损害严重,居民们只能吃带咸味的水,西湖的淡水则需要花钱买。苏轼新建两个新水库,用陶瓷管代替以前的竹子管道。淡水由一个水库引向另外一个水库,这个工程建成以后,杭州居民家家都有淡水吃。

——清理西湖。苏轼第一次来杭州时,西湖上杂草丛生,淤泥阻塞的面积已经有十分之三,第二次来杭州,西湖上的淤塞已经有一半了。苏轼非常伤心,他上表高太后,说如果再不治理,20年以后西湖就会被野草遮蔽,而城中的居民再没有淡水可以吃。高太后一直非常支持苏轼,她立马批准并且拨钱与他。苏轼和工人费时四个月,将西湖的杂草淤泥清理干净。为了让西湖不再杂草丛生,苏轼让居民在西湖种菱角,从而发挥了西湖的食用价值。

——筑造苏堤。但是这么多的草和淤泥要运到哪里去?苏轼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把这些水草和淤泥用在湖面筑一道长提,这样既解决了垃圾的问题,又缩短了湖岸南北之间的距离,更留给后世一道杨柳莺莺、风景如画的苏堤。后来苏轼的政敌还因为此事弹劾他,说他为了观赏美景,劳民伤财。

——兴建三潭印月。准确地说,如今的“三潭印月”并非苏轼修建的,但却是因他而起。当年苏轼让居民在西湖种菱角,划分了一些区域,有些地方可以种,有些地方不能种。苏轼在西湖里修了三个石塔,塔以内的区域不能被菱角侵占,因为种菱角会形成淤泥,淤泥会再次阻塞西湖。明代一位县令仿苏轼把西湖的淤泥捞出来筑了一个环形堤,专门用来放生,又在湖中原苏轼建塔的附近,重新建了三个石塔。这就是“三潭印月”。

——赈济灾民。苏轼来杭州的第一年,收成不好,米价开始猛涨。苏轼颇有远见地筹米存放在仓库,以抑制米价或应付荒年。第二年五月份,暴雨开始倾泻,并且没有停止的意思。苏轼到处买米,并且写信奏请朝廷拨米给杭州。还请求朝廷同意他们用绸缎来代替大米完成每年的进贡。苏轼深信一分预防胜过十分救济,所以他不停地呼吁买米、存米,甚至七次上表朝廷请求拨款。朝廷款是拨下来了,只是在下方官僚执行的过程中,被层层剥夺。苏轼痛心疾首,忧思甚重,他曾写信给好朋友倾诉:“谁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