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一蓑烟雨任平生:致敬苏轼的十个关键词
摘要:在古代的名人中选一人做朋友,我只选择苏轼。
——赈济灾民。苏轼来杭州的第一年,收成不好,米价开始猛涨。苏轼颇有远见地筹米存放在仓库,以抑制米价或应付荒年。第二年五月份,暴雨开始倾泻,并且没有停止的意思。苏轼到处买米,并且写信奏请朝廷拨米给杭州。还请求朝廷同意他们用绸缎来代替大米完成每年的进贡。苏轼深信一分预防胜过十分救济,所以他不停地呼吁买米、存米,甚至七次上表朝廷请求拨款。朝廷款是拨下来了,只是在下方官僚执行的过程中,被层层剥夺。苏轼痛心疾首,忧思甚重,他曾写信给好朋友倾诉:“谁可以帮帮我?”
——建医院。苏轼在杭州当太守时,会把一些药方贴出来,让老百姓用。他吩咐搭建粥棚,为穷苦的病人煮粥,还派医生一个坊一个坊地跑,给人治病。还给无钱治病的人免费熬药。后来他在众安桥那里建了一个医院,名字叫“安乐坊”。安乐坊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三年之内治疗了一千多个病人。他还亲自主持配制了“圣散子”这味药方,价格便宜,疗效显著,救了不少传染病人。后世也用于临床。
爱民如子,视民如伤。
苏轼在任时,经常会帮助老百姓做一些实事。有一次,有人控告一个卖扇子的欠钱不还。苏轼把几个人带回来询问。卖扇子的诉苦说:“不是我不还钱,是我真的还不起,今年天老下雨,人们不需要扇子,我的扇子都卖不出去呀!”
苏轼让卖扇子的给他拿一些扇子过来,提起笔就在扇子上题字作画,花了一个小时,画了20把扇子。然后丢给卖扇子的:“拿去卖吧!”卖扇子的还没走出官衙,已经被闻讯赶来买扇子的人抢购一空了。
十、担当
苏轼一生,不是被贬官,就是奔走在被贬官的路上。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自我品评: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写过一首《咏桧》诗:“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岁寒恐有蛰龙知。”有人到皇帝那里告状,说这是暗喻皇帝昏庸,皇帝分明是真龙,他到地下求真龙,这不是谋逆吗?好在神宗还很明白,说这分明写的就是桧树,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此事最终不了了之。
每次,他写一首诗、一阙词,世间争相传颂,同时也有人争相注解,总有人从里面看出他的皮里阳秋、暗度陈仓、皮笑肉不笑的反动言论。
他到底会做官吗?如果按照官场规则来看,我认为他不会,但是如果说他爱民如子、造福一方来说,我认为他是一个好官。
不能否认,苏轼是我们今天所称的“高智商”天才。他是北宋时期(960-1127)的最为杰出的“学者型官员”之一。在北宋,知识被视为权力的关键,成功和威信往往通过高级职务得以实现。根据考证,他20岁时在京城参加了科举考试,苏东坡在全部四百人中名列第二。
然而,他的“低情商”却让他的一生注定不识时务、不懂世故。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在两个极端里往复,飞黄腾达和倒霉透顶。在这两个极端里,他的气质、性格、才华、禀赋展现得淋漓尽致。
先说他飞黄腾达的时候。
苏东坡曾在密州当知府。知府乃一州之长,是可以直接进入朝廷当宰相的大官。但密州是穷乡僻壤,苏轼到这里工资就减少一半,家里粮食也不够吃,每年还要做四件事:消灭蝗虫,赈灾救灾,捉拿盗匪,绕城拾婴。“绕城拾婴”,就是每天带着衙役在城里走一圈,把穷人家丢在路边的婴儿拾回来,搁在衙门里养着。他为此颁布一条政令:凡愿意领养弃婴的人家,可以免除三年赋税。这是在密州当知府,和百姓患难与共、休戚相关的苏轼!
徐州,本是繁华之地。可苏东坡运气不好。他到这里当知府,就遇着黄河决堤,水困徐州,满城百姓,仓皇出逃。眼看徐州人的房屋、产业将被大水冲刷,等他们回来时,都将是一无所有的乞丐了。苏轼当即表示:愿与徐州共存亡。他动员百姓留下,和自己一起抗洪。他每天身披蓑衣,手执铁铲,和青壮男子一起,开河道引水,筑河堤挡水。洪水围困徐州,整整三个多月。三个多月里,苏轼没有一天离开过抗洪工地。最终,徐州秋毫无损地度过了百年不遇的水灾。这是在巨大灾难面前,甘与百姓共生死的苏轼。
苏东坡还在定州当过知府。定州乃北宋的边陲重地。苏东坡在这里整顿军务,组织民兵,加固城墙,重铸大炮,像一个地道的军事家,建起了一道抵抗外敌入侵的防线。
苏东坡在杭州,大家都知道他疏浚运河、治理西湖等等。但是,他在杭州建立了中国第一家官办医院“安乐坊”,免费为穷人治病疗伤,这事可能有的人并不知道。
湖州,是个水患连年之地。苏轼到这里当知府仅仅四个月,就准备好了治水方案。但这时,朝廷却派人来逮捕他。苏轼得到消息后抢在被捕之前,把治水工程布置下去。这时的苏轼,是个大难当头首先想到百姓利益的苏轼。
以上时期,苏轼在各州当行政一把手,有时还兼任各路兵马钤辖也就是军区司令,手握军政大权。这些时候,都是苏轼飞黄腾达的时候。他不仅做到了自身的清正廉明,还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一句流传至今的经典名言。那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所谓“达”,指的仕途顺利、手中有权。或者说生意兴隆、手中有钱;或者说声名卓著、具有影响力。有权、有钱、有名、人处于顺境,就是“发达了”。中国传统文化要求“发达”的人要“兼善天下”。就是说,当你的处境改善了,就要尽你所能,让别人、让社会、让国家民族的情况也有所改善。
“达则兼善天下”,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不仅掌权者应该“兼善天下”,每个具有某种条件的“达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兼善天下”。苏轼,不仅“达则兼善天下”,在他最穷困潦倒、穷途末路的时候,他依然不忘“兼济天下”。
苏轼在黄州当农民,不仅要耕田种地养活自己一家,还成立了“育儿会”也就是“孤儿院”。因黄州贫瘠,百姓穷苦,一家养活两个孩子都很困难。倘若还有第三、第四个孩子出生,这家人就会把婴儿摁在水里淹死。面对这样的残忍,苏轼带头出钱又向人募捐,让有钱人每家每年捐出一千钱作为会费,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孤儿院”,挽救了许多的小生命。
苏轼被流放惠州,因其声名卓著而具有影响力。于是他设法把闹水患的沼泽地改造为西湖,又在湖上架起两座桥以方便人们往来。他还帮助当地改革纳税制度,以有利百姓。又教会农民使用新农具“秧马”种稻,以减轻辛苦,提高效率。苏轼还帮助当地严肃军纪,安定民居,解决长期存在的军民纠纷。其间,苏轼去广州待了几天,就发明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管“自来水”:他用竹筒连接法,把罗浮山清泉引入城中,让广州人的饮水再也没有苦涩味。
62岁高龄时,苏轼被流放到海南儋州。这时他年老体衰,生活无着,语言不通,政敌们以为他必死无疑。可是,苏轼不但顽强地活了下来,还在瘟疫来袭时,说动当地开办医院。这是继杭州的官办医院“安乐坊”之后,经苏轼努力而创办的,面向百姓的,中国医疗史上的第二个官办医院。
当时的海南,是所谓的蛮夷之地,除了黎人,很少汉人踏足此地。然而,凭借自己的知识,苏轼在儋州讲学授课,传播中原文化,培养出海南岛历史上第一个进士——姜唐佐。
苏东坡在诗中写道:
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身为“流放犯”的苏轼,可谓“穷”到极点。但这时他不但能“独善其身”,还能够“兼善天下”。这样的苏轼,怎不让人着迷。
这位“学者型官员”表现出了实干和行动精神。在64年的人生中,苏轼经历了各种考验,他是诗人、词人、书法家、画家、音乐家、文学家,而且是美食家、生活家,他还是地方官、裁判官、工程师、水利专家、建筑师。
苏轼也是一千年之后我们认为的“有担当”的文学家。他的事业就是保卫贫苦人民的利益。他表现了对于平民、受苦的人以及由于欠债或者走私的在押人员的同情。他了解农民的艰难处境,了解蝗虫灾害,明白饥荒的威胁,国家垄断造成缺盐的现实。他主张延缓农民偿还债务的期限,并取得了成效。
无论身处何方,他总是保持自己的个性:有勇气,好交际,对他人仁慈、热情、慷慨,冷静、庄重并且幽默、诙谐,热爱生活和家人。他对每件事都很认真。不寻求晋升,并且尽量避免晋升。

苏东坡的诗有时候也是悲情的,特别是很巧妙地表达了对子女的爱、博爱、夫妻之间的爱或者对于故乡的眷念。
苏东坡将其父亲埋葬在眉山之后,于1069年回到了汴京。那个时候他32岁,刚好度过人生一半的光阴。此后他再也没有回过四川。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名度的提高,他不断感叹家乡四川,想念眉山。
在西方人中是什么印象呢?半个世纪以来,苏东坡的命运和作品在欧洲,特别是法国,激起了专家和“学识渊博的读者”的兴趣,他们将苏东坡视为不仅推动中国,更推动世界进步的思想家。
法国最出名的汉学家成安妮(Anne Cheng)女士说,苏东坡体现了“文化和道义方面的人道精神”,而这正是“极具批判精神并富有渊博学识的、不再是苛刻的评论家而更是对万物都好奇的智者”的文人所追求的精神。
还有一位法国作家、著名汉学家,帕特里克卡雷(Patrick Carré),他很喜欢苏东坡,他将苏东坡被流放到黄州时期这段经历写成小说,书名为《永垂不朽》。
苏东坡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