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奚:论如何解决汉服运动"汉"与"服"的分离问题
摘要:第七届中华礼乐大会第二届汉本位论坛在武汉园博园召开。
(一)借鸡生蛋——借助“华”来增加汉服的汉民族代言机会,通过与少数民族服饰捆绑来突出汉的意味
虽然汉服这个名称逐渐被更多普通民众所知晓,但人们多半是把汉服跟汉字、汉语相提并论,已经自动过滤了汉服的民族属性。在许多地方官方组织的活动中,“汉族服饰”是敏感词汇,官方要么用古代服饰文化活动来一笔带过,就是用华服等词汇绕过。弘扬汉民族的民族文化本来是完全合理合法的,但是实际操作中,主办方过度自我约束的问题确实成为兴汉的一大阻力。如果从此以后只以“华”代“汉”,汉服被剥离了民族标识、民族自觉的功能,那么汉服运动基本上就成为了现代社会的文化吉祥物,既可名噪一时,也可弃若敝帚。没有十二亿汉族国民对本民族的认同和自豪感,没有汉民族对自身传统和文化的自觉捍卫和主动的汰旧涤新,那么汉服运动就失败了。那么我们该如何突破这个不让说“汉”,或者不让只说“汉”的现状呢?

要培育汉民族健康的民族认同,我们要明确“汉”具有双重身份:诚然,“汉”是五十六分之一,但“汉”也是百分之九十。既然可以用“华”来掩盖“汉”,我们自然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以“汉”来诠释“华“。
第一,我们要珍视自己的汉民族身份和合法权利,要反对不把汉民族当作民族,搞少数民族身份地位特殊化的错误做法。例如,还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和旅游、文化部门为了提高地方知名度,搞单单剔除汉民族的所谓“少数民族运动会、联谊、嘉年华、文化节、民俗表演”等不恰当的活动。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活动,我们就应该向有关部门提意见、表达我们的关切,告诉他们汉民族也是国家法律规定和各族地位平等的民族,也要参与和享受同样的权利。
第二,在宣传汉民族认同和文化的条件不够好的地区,我们可以用多民族集体露面的方式来烘托汉服的民族属性。既然五十六个民族中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汉”,那么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让各类活动中每个参与者根据自身的民族属性来穿本民族的服装,而不是选择五十六个民族的演员,一个民族一个人。试想一下我们是怎么认识藏袍、蒙古袍等民族服饰的?是经常看到穿着这些服饰的少数民族人士吗?不是,我们是从小从电视、身边体现各民族大团结的舞台服饰中认识这些服饰的。有对比就有宣示,民族大团结这么好的身份辨识场合,我们不去好好利用就太可惜了。只要想象一下各类多民族参与的活动现场各民族分布的比例,我们就能看到无限的宣传“汉”的意识的机会。去年笔者设计的华服计划,就是为这些场合量身定做的,有条件的社团负责人不妨考虑一下在汉服活动里加入一些其他民族华服(交领右衽服饰),然后浓墨重彩地做好宣传。

第三,在宣传汉文化的过程中,要做到内外有别。对外,我们要突出汉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绝对主体地位,汉即是华的代表,华即是汉的形式,突出“一体多样,华夏引领”;对内,由于汉民族占我们人口的90%,我们看待历史和民族关系问题时,应以人民的主体,即“汉”为思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的系统化思维逻辑,主张法律赋予了汉族国民与各民族同等的正当民族权利,反对借口民族传统习惯和信仰,侮辱和伤害占国民人口多数的汉民族群众的感情,侵犯汉民族群众的利益。我们的用词、表达方式会因场合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以汉解华、以汉表华的思路要贯穿在这些场合之中。

图一:汉族与少数民族穿本民族华服载歌载舞图(百里奚、徐央作)
(二)强化“汉”的建设
(三)建立兴汉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把握趋势,择机跃进
天汉网所总结的兴汉的“服化道”一说,是指汉服运动、再华夏化、探索汉民族精神复兴之道。现在的兴汉团体之所以还存在各自为战的原因,往往是理念不合。在理念上不一致就割袍断席不相往来非常容易,但心中怀揣理想而去扩大圈子,获取人脉资源,在合作中既把事情办好,又体现出自己的坚定追求则是要困难许多。

只有建立兴汉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互通有无,共享资源和信息,才能有效节省时间、效率成本,从多个角度、多条战线上互相照应,形成兴汉的绵密网络。未来几年,国家权威机构所颁布的汉服用词规范肯定能出台,这将促进汉服生产制作的规范化;现代汉服制作共识在多年的争论下,也会逐渐清晰起来。要搭上这阵东风,就要参与庙堂高度的合作,制定与我们初心一致的规则;在进行汉文化宣传中,要注意“重本求同”,即在与地方的文化部门搞合作时,在活动的设计上都应该重视维护汉文化本体的呈现,或者在合作中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实现汉文化正本清源、直击人心的效果;同时,打铁还要自身硬,要做到“深根固壤”,走群众路线,最大程度地发掘、总结民众在汉文化上的长期需求和痛点,形成新习惯、新民俗,如治理沙漠一样,固定已经扎根的土壤,日拱一卒、前赴后继,这样才可能在汉文化断流数百年后,在荒凉的古河床上逐渐栽活汉文化的新林。
1. 强化自身理论建设,实现系统化产出复兴成果
目前,兴汉理论人才青黄不接,旧有的兴汉理论人士各自为战,没有形成严密统一的理论体系,目前也不存在我们这群老同袍与汉服界之外大规模互动的抓手和互动基础。这也是我们汉本位论坛成立的初衷,迫切需要加强我们自身的理论建设,每年需要讨论出一些东西出来,形成方向性的指导,组成一定的合力。
对待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群能力不同,看待的视角和采取的行动也非常不同。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智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这是任何一件事情发展到最后的一个稳定常态。也就是说,复兴团体应该形成一个理论研究者--核心实践团体--外围兴趣人群的稳定金字塔结构,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参与者都非常有觉悟能够独当一面,但只要有了这样的结构,原本原子化的、自发的小众爱好就将会释放出巨大的力量。要实现兴汉的进展,关键还是在于我们要强化自身建设,把兴汉的节奏带起来。我们要善于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自身的内在基础。

复兴者中有理论研究能力的就持续研究核心理论,类似于核心软件;社团协会则像是机器,能高效转动起来,把理论付诸实施,并且提高实践水准,反复迭代,不断更新,互通有无,生产出高质量的兴汉成果;至于广大的自媒体网络宣传和汉服爱好者人群则是日用而不知,只要能够跟着走,便能壮大声势。这个系统中最重要的,便是理论研究者队伍的专业水准,打铁还须自身硬,有怎样的理论水平,才有怎样的汉服运动发展局面。
2. 推动有理论指导的汉服汉礼实践活动
华夏复兴者应多举办有最新发展的理论所指导的活动,少举办秀衣服、朝代服饰扮演类的活动。应该在每场活动举行后,好好总结活动的目标是否达到,成果是否能沉淀下来,快速迭代,及时改进,从而激发理论上更多的发展和创新。
不过,我们无需对目前众多的以秀衣、耍帅博美的各种汉服活动口诛笔伐。汉服、再华夏化、汉民族精神的复兴毕竟不是一个存量博弈,并不是搞了秀衣活动就不能去搞突出民族精神的活动了,相反,华夏复兴者应该把视野放到更远,形成增量博弈思维方式,善于做理论的就联合起来深入打磨和推进理论建设;善于做社团的可以深耕社团管理,尝试更大规模、与地方部门更深入的合作;善于在自媒体上集聚人气扩大宣传的适合做面向广大青少年的普及型宣传,在不同层面的努力探索都会对其他层面产生助力。

如果我们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例如按照仪装-盛装-正装-便装的规范来组织不同场合的统一规格着装实践;拍摄视频宣传片注重突出汉式生活的得体礼仪和对人气质的塑造而不是仅仅只有千篇一律的短视频;注重环境与着装的相得益彰而不是只有珠光宝气地压马路等等,这些活动就更能迅速迭代积累经验,起到带动风气持续向好的效果。
3. 有意识地推动华夏史观的普及
我们汉族是信仰历史的民族。汉族群众对汗青信史还是非常重视的,历史上谁是英雄谁是奸臣,是民众辨别好坏的重要标尺,一些公众人物和教育部门的负责人在历史早有定论的人物上挖野史、用现代道德去随意解构历史人物,对我们民族敬天法祖的信仰是有巨大摧毁性作用的。历史被虚无化的结果,就是我们再一次变成一盘散沙。
面对这种有意的、成建制地攻击,我们应该反其道而行之,整理出完整的秉持华夏汉本位史观的中国古代历史读物,尤其是儿童读物,打好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有能力的同袍应该清清楚楚地把自己民族的英雄和敌人名单记录下来,把华夏英烈和历史上屠夫的恶行记录下来,用详实而无可辩驳的数据来增强其说服力。编写的观点不可极端,但不能为“民族团结大于天”而避实就虚、语焉不详,要让浩然正气洋溢在书中。目前国家在大力倡导中小学课外阅读,这样匡正史观的历史书籍实在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些历史上的人物、英烈故事,目前往往只能找到戏曲效果的小人书或者少数漫画作品,我们需要更多的可以传播的、比较严谨的插图,不要夸张引战,而要一目了然。例如以下我和徐央画的剃发易服图,就能够表现出一些读者想象不出的画面。如果复兴者没有能力写作乃至出书,也可以列出书单,推荐给更多有志于振兴华夏的人接触和持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