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汉服推荐

始于衣冠,达于博远

来源:与子同裳

摘要: 作者:老子友邻    始于衣冠,达于博远,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是汉服运动的宗旨,也是宣传汉服最常用到的一句话,很多同袍都是受这句话的干

作者:老子友邻

 

 

始于衣冠,达于博远,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是汉服运动的宗旨,也是宣传汉服最常用到的一句话,很多同袍都是受这句话的干燥而加入汉服运动的。汉服运动至今已历十载,同袍二十余万,并且还在不断增加,已成燎原之势,值得欣慰,汉服的认知度也不断提高,这都是大家努力的结果。但是在这背后也暗藏不小的隐忧,如果不说清楚,遗患无穷。

 

 

始于衣冠,达于博远,是很多新人同袍听到的第一句话,为什么要始于衣冠呢,因为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复兴华夏的第一步就是穿上汉服,外出宣传,这一步很多同袍都做到了,这是值得鼓励的。但是,有很多同袍却忽略了达于博远,认为穿上汉服,宣传汉服,就已经完成华夏复兴了。“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穿上汉服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汉服不仅仅是一件衣服而已,它的出现蕴含了华夏思想的底蕴,是华夏思想的直观体现,是华夏思想的延伸,所以才有“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使天下安定的,不是一件汉服,而是华夏思想。

 

 

所以光始于衣冠是不够的,还要达于博远,那么怎么达于博远呢,就是要穿上汉服,学习华夏文化。我华夏自古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义之邦”不仅有华衣美服,而且修养很高,所以四方拜服。如果我们仅仅拥有华衣美服,而没有气质修养,只会招来四方鄙夷,何谈称雄于世。然而现在的一些同袍,只知华衣美服,不通诗书礼仪。无异于沐猴而冠。我华夏先贤历来主张“正衣冠,识礼义”内外兼修,知行合一,不要华而不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学识,即便身着布衣也是君子。胸无点墨,衣着再华丽,那也是小人。所以,再次提醒大家,一定要内外兼修,末座绣花枕头。

 

 

那么再谈谈,什么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有一些人把有没有汉服,作为是否是同袍的标准。遇到没有汉服的同袍就冷嘲热讽,说他们不够资格成为同袍,这是极其错误的,同袍的本意是战友,那么,什么是战友,同生死,共患难,才叫战友。在战场上不是有一身盔甲就可以称之为战士,还要掌握必要的生存技巧,那些轻视有本事在身的人,上了战场,那些有本事的人,可以以一当十,而那些空有一副盔甲的人,只能沦为炮灰。要斗争就要全副武装,虚有其表只会一击而溃。汉服运动是一场华夏复兴运动,不能一击而亏。如若前功尽弃,我们将愧对祖宗。汉服是我们的盔甲,而华夏文化这是我们抗击敌人的武器。没有武器只有盔甲,我们将成为炮灰,所以为了我们的华夏,请全副武装自己,不要被一击而溃。

 

 

当然华夏复兴还要提防意中人的破坏,这种破坏很隐蔽,因为他们也是谈“文化”的,不过他们谈的都是经过阉割的文化,有些看似正确的理论,其实都是被歪曲过的。就比如说以德报怨,那些“文化人”的解释是饶恕对方的一切罪过,体现孔子的忠恕思想。其实不然,孔子说的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定要找对方法解决问题,如果对方对方不愿意解决问题,自己单方面饶恕对方,丧失原则,成为乡愿。自己会更痛苦,所以孔子才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而那些“文化人”就是要把我们变成乡愿,变成懦夫,这样当侵略者到来,我们才会臣服。儒家文化不是机械的教条,而是真切的言传身教。宣扬教条只会让人变成好无思想的奴隶,待宰的羔羊,我希望诸位同袍不要上当,做一个内外兼修,知行合一的华夏复兴者。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