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山寨窒息了汉服运动
摘要:分析山寨汉服的成因
起来。这 就是我为什么一定要坚持支持那些由汉服同袍兴办起来的原创汉系商家的原因—— 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产业 ,兴汉事业的成功不能坐等别人的捐赠、仰赖外人的扶持,而是我们同袍自己把资本和话语权逐渐掌握在自 己手中。汉服就同所有其它常见的民族产业一样,只有坚持原创才能有未来。 很多开业十几年、筚路蓝缕的汉服老店为汉服运动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就是证明了坚守兴汉的初心 与汉服系列的商业化是可以同时进行的,“情怀”和“盈利”也是可以共存的。正是有了这样的实践经验,一个 民族运动的美好愿景在未来才得以实现。
四、反山寨的具体建议
不过,“中庸之道,执其两端,用其中而为”。那么我们在呼吁拒绝山寨的时候,也一定要按具体情况进行区分 。 真的有心支持汉服运动、只是因为尚不具备辨别能力的新人同袍,如果买到了山寨汉服,还是可以被汉服运 动接纳的,他们应该视为受害者,他们的遭遇值得被理解和同情,这个道理可以等同于收到假币、遇到骗子等 等。有经验的同袍可以为新人提供分辨山正的技巧、或者比较具体的山正鉴别。这才是体现我们汉服同袍 的整体团结和个人教养的地方。

一件山寨汉服成功销售出去本身就意味着会有一个原创商家的利润蒙受损失,那么如果不辨原委、不问曲 直,只要看到山寨汉服出现就出口伤人,使一个对于汉服概念尚不明确的新人从此对汉服运动产生误会和憎 恶,那么实际上就构成了对汉服运动的二次伤害:既损失了利润,又失去了一个潜在的同袍。 然而另一方面,对于知山买山的行为我们的态度要明确,始终保持礼貌而坚决的抗拒,不能因为一错再错迁怒 汉服运动就有所妥协,不然,对于一直以来支持原创的同袍们而言就是一种不公平。我们同袍的善良和修养 不能被利用,不辨是非 的善良,与作恶无异。山寨汉服商家和知山买山的消费者本身就是一种共生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前者 向后者售卖赃物换取利益,后者从前者那里得来虚荣心的满足。知山买山虽然不犯法,却是在助长违法,这种 处在法律灰色地带的行为就必须靠道德来约束,不明确的反对就是一种默许。 汉服社团的聚会不论是学校级别、地区级别还是全国性质,都属于汉服运动的公共领域,如果社团组织在召 集活动的时候能够每次都明确反对山寨汉服的出现,就相当于把山寨汉服排除了汉服运动线下活动的公共 领域,如果能长久坚持下来,形成全国所有社团组织的共识,那么其影响力意义非凡。

归根结底,我认为打击山寨汉服的逻辑和社会上早已存在的其它非法交易(比如珍稀动物的偷猎)原理是一 样的,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想要一劳永逸根除山寨汉服,无非就是从这两大源头处理, 争取营造出一个既没有人愿意买山寨,也没有人愿意做山寨的局面。 《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意思是说,季康 子苦于国内的盗贼横行,向孔子请教解决方法,孔子给出的方案是:如果在上位者自己首先做到不贪图金银财 宝,那么即使赏赐偷窃的行为,也没有人会偷的。在这一点上,儒道两家的观点有着惊人的一致:不贵难得之 货,使民不为盗。 商家是逐利的,山寨商家不像汉服原创店那样有自己严格的原则和坚守,山寨商家是最没有原则可言的,市场 风向怎么变,他们就跟着往哪里投资。纯粹逐利的性质决定了山寨商家对市场变化的高度敏感,一旦预计投 资山寨会造成亏损,就会立即停止新的生产。所以,攻城为下,攻心为上:首先我们在汉界形成不敢穿山、不 愿穿山、不屑穿山的氛围,思想首先要变化,然后再辅以 社会上严格的筛查惩戒制度,那么我相信很快,山寨商家就会不攻自破。 《孟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原文是这么讲的:“ 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 速已矣,何待来年?”意思是说,有个人喜欢偷邻居的鸡,每天都要偷走 一只。有人劝告他说这种偷鸡摸狗的行为实非君子之道。此人听了之后说:“那我愿意逐渐停止这种行为, 从今天起的一年我把频率降低成一个月偷一只鸡,等明年这个时候就彻底洗手不干了。”孟子评价说:如果 已经明知偷窃这件事情不道义,那么应该立即停止才对,还有什么理由等到明年呢?所以对待山寨汉服也是 从此时此刻就做起:不是上个月三件,这个月两件,下个月一件,而是说不买就不买。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