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相关商品

重回汉唐原创婚嫁男女汉式婚服良缘上衣下裳情侣套装结婚礼服
重回汉唐原创婚嫁男女汉式婚服良缘上衣下裳情侣套装结婚礼服
重回汉唐龙凤呈祥婚嫁男女秦汉婚服新郎新娘中式结婚礼服套装汉服
重回汉唐龙凤呈祥婚嫁男女秦汉婚服新郎新娘中式结婚礼服套装汉服
【上遥居】小荷尖 明百搭白色汉服云肩荷花绣花  全款现货
【上遥居】小荷尖 明百搭白色汉服云肩荷花绣花 全款现货
【上遥居】小荷尖 明粉色竖领对襟绿色仿妆荷花马面  【现货】
【上遥居】小荷尖 明粉色竖领对襟绿色仿妆荷花马面 【现货】

汉服推荐

【汉服科普】剃发易服,华夏沦亡——汉民族传统服饰消亡史

来源:与子同裳

摘要:汉服消亡的代价是什么?为此中国人付出了哪些牺牲?

的估计也在两亿以上。(明末人口总量在三亿到四亿)

——杜车别《明末清初满清屠杀人口总数之初步考察》

满清的屠杀场场惨绝人寰,死者无不以十万百万记。满清对中国的统治确立,也因此推迟了37年。也就是说,中国人所进行的反抗战争持续时间,为后来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的4倍多。其惨烈状况:

“白骨遍野,民无噍类”,

“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

“一望极目,田地荒凉”,“民无遗类,地尽抛荒”;

“百里之内,绝无人烟”,“弥望千里,绝无人烟”……

2.2、华人为何如此坚决地反抗剃发易服?

当时的汉人评价满洲服装:“孔雀翎,马蹄袖,衣冠中禽兽。”鲁迅曾尖锐地指出:“老实说:那时中国人的反抗,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辫子。”例如江阴人民据城抗清等反抗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满城杀尽,然后封刀。……城中所存无几,躲在寺观塔上隐僻处及僧印白等,共计大小五十三人。是役也,守城八十一日,城内死者九万七千余人,城外死者七万五千余人。”

常熟:

满清闰六月告示,限三日之内,军民人等一律剃发,改服满式衣帽,才准归降。百姓异常愤怒,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难道剃了光头在家做和尚不成”?于是以死相争,决不剃发。战至九月,方在清兵屠戮下剃发当顺民。

镇江:

清镇江知府运来拒不剃发者的头颅,声言“一人不剃发全家斩,一家不剃全村斩”。人民这才揭竿而起,焚烧县堂,杀县丞,二十日后被镇压。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有亡国与亡天下之辨,他说: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第十三《正始》

“在此之前,满清自入关到占领南京,其间无论是挥戈西征还是举兵南伐无不势如破竹所向披靡,许多地方甚至是兵不血刃传檄而定,没有受到十分顽强的抵抗。待满清剃头令严厉重颁之时,民众如梦大醒,遂怒不可遏。”

原来满清不仅是要交税服役,还要变我风俗习惯,毁我文化传统。按此胡服垂辫,华夏将成胡虏,中国不再是中国。于是,“天下沸然,皆拜祖泣告:‘头可断,而发决不可剃!’”顾炎武诗云:“华人髡为夷,苟活不如死!”为捍卫中华几千年的传统与气节,各地人民纷纷揭竿斩木,力抗强暴。

因此,面对剃发的酷令惨景,即使被汉族人民鄙夷的吴三桂也曾垂泣曰:

“清人轻中国矣,前得高丽,亦欲剃发,丽人以死争之曰,我国衣冠相传数千年,若欲去发宁去头耳!清人亦止。我堂堂天朝,不如属国耶?我来迟,误尔等矣。”

——张怡《搜闻续笔》

极力要求罢除剃发令。连汉奸败类都反对剃发易服,更何况华夏士人、平常百姓!

华夏衣冠峨冠博带特点,加上蓄发、束发的传统,共同构成华夏文明延续数千年的外在特征、外观象征、外在躯体!人民反抗剃发易服,非为一家一族的皇权,非为一派一系的学说,而是为捍卫华夏文明、抵御野蛮入侵而战,为捍卫华夏民族的民族尊严和民族福祉而战!

2.3、满清剃发样式及其发展

后金士兵
乾隆帝
反映剃发及满清发型变化的线图

“剃发,只留一顶如钱大,作辫,谓之金钱鼠尾。”

——清初《榕城纪闻》

①、后金以剃发为汉人归降的标准,称金钱鼠尾式。配合这样的发式,胡须只留上唇左右十余根。

金钱鼠尾:将头颅四周头发都剃掉,只在头顶留一顶如铜钱大,结辫下垂形如鼠尾,被称为“金钱鼠尾”式。几乎成光头,发辫要比小拇指还细,能穿过铜钱中的方孔才算合格。清兵在广州颁剃发易服令时说:“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规定:“剃发不如式者亦斩”。

浙江省博物馆藏乾隆时期罗聘冬心先生像
故宫博物院藏乾隆时期金农自画像

英国乔治·亨利·梅森在1800年出版的《中国服饰》中记录了满清时代民间百姓的生活,真实反应了当时中国男性的发型:

屠夫的辫子:

乞丐与蛇,说明即便乞丐也必须坚持剃头:

捕蛇人,辫子可能被遮挡,几乎看不到头发:

采石工:

卖菜的男孩:

相关画作在书中比比皆是。

1793年英国画师威廉•亚历山大(William Alexander)随访清使团纪实画稿,同袍表明乾隆末期中国男人的发式仍是金钱鼠尾:

1647年(顺治四年),浒墅关民丁泉“周环仅剃少许,留顶甚大”,被地方官拿获,上奏“本犯即无奸宄之心,甘违同风之化,法无可贷”,奉朱批:“着就彼处斩”,县官也以失察“从重议处,家长、地邻即应拟罪”。

约乾隆时期西方传教士的写实绘画
相关画作

②、满清发式约自嘉庆初年起有所变化。头顶着发面积已有四、五个金钱大,蓄发数量明显增加。胡须亦从只留上唇左右几根变成包括下巴在内的全部。

③、清代后期,即嘉庆以后男子的发式逐步演变为将顶发四周边缘只剃去寸许,而中间保留长发、分三绺编成辫子一条垂在脑后,名为辫子或称发辫。

④、清代末期,觉悟了的知识青年和学生把剪辫子作为革命内容。剪辫逐渐成为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

我们不禁要问:既然清代男子发型存在上述演变过程,为何影视剧中任何时期的清代人物一律都按清代末期的发式打扮?是对历史的无知,还是为了美化满清政权,抑或是为了收视率和广告效果?如按历史真实样式出演,这类影视剧还有收视率吗?

由于汉民族的强烈反抗及其对满清统治的打击和阻滞,而且“觉得处于从属地位的女性,其旧时衣冠并不成为重要的历史记忆,也不会成为反抗现政权的族群象征”,清廷在向中国人强推落后习俗“剃发留辫”时,采取了“男从女不从”等“十从十不从”的软硬兼施策略。

由于失去了的汉文化根基,失去了民族认同的精神内核,残存下来的汉族女装,在统治阶级的诱导下,向满装变质的趋势已无可逆转,除了宗教和演艺场合,汉服几乎彻底消亡。

清代末期发式

3、汉服消亡的后果有哪些?

3.1、中国人逐渐遗忘华夏衣冠制度

①清初,汉人尚且怀念大明衣冠:

“市肆行人见使行服着,有感于汉朝(汉族朝代——引者注)衣冠,至有垂泪者,此必汉人,诚可惨怜”;“华人见东方衣冠,无不含泪,其情甚戚,相对惨怜”。

——朝鲜李㴭《燕途纪行》

“每念剃头之痛,直欲无生云矣!”“老爷们所着衣冠,不胜钦羡,吾之所着,即与牛马何异?”

——朝鲜闵镇远《燕行录》

②康熙初期,辽东一颜姓汉人知县在见到朝鲜使者时,很坦率地说自己穿了清代衣服,

“不敢戴纱帽”,但仍然“羡贵国尚存汉官威仪”。

——朝鲜闵鼎重《老峰燕行记》

③乾隆中期,汉人对汉衣冠的记忆已经模糊:

时人潘庭箔看见朝鲜人“以方冠,着广袖常衣”,称赞它“制度古雅”,但朝鲜人反过来告诉他,“我们衣服皆是明朝遗制”。

——朝鲜洪大容《湛轩燕记·千净笔谈》

更多的中国人开始为自己穿的清式发型服装辩护,认为满清衣冠也有很多好处:

“头发尽剃,无梳栉之劳,上下均服,无名分之别,制度简易,执事服役无所相碍。”

——朝鲜李坤《燕行纪事》

3.2、自辛亥革命至今未能恢复汉服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的服饰,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外部特征。”民族服饰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是一种民族认同的标志,没有统一的认同标志,就没有统一的稳定的民族认同心理。辛亥革命中虽然有“剪辫令”,但由于无人系统研究汉服,对华夏衣冠的认同没有恢复,没有足够的社会基础,最终淹没于强大的西化浪潮中。

民国初年服饰制度的混乱,使得孙中山先生也有“又急切不能得以适当之服饰以需应之”的感叹与焦虑。革命党人根据国外服装制定了中山装;而一些保守的知识分子穿起满清遗留的马褂;中间派选择改良主义,其中改良最成功的就是旗袍。

旗装是满族旗人所穿的袍服。旗袍是带有中国满族特色、体现西式审美、并采用西式剪裁的时装。旗袍于1920年代以后兴起,是在满式女旗装的基础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其更紧身合体、更加外露,以充分显示女性的身体曲线。1929年旗袍被民国政府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到三、四十年代,旗袍进入全盛期,成为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

旗袍没有汉族服装特征,既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观,更没有华夏民族的文化蕴涵,但旗袍与马褂却鸠占鹊巢,成为中国的“国服”,甚至获得了洋人的鼓噪、吹捧。

与之对应的,是今天的中国人普遍对汉服很陌生,甚至将汉服误认为是日本和服、韩国韩服等,即使在看到汉服复兴者所着汉服后,仍将其当成与传统割裂的“古装”。汉族成为了中国56个民族中唯一没有民族服装的民族,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