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相关商品

重回汉唐原创婚嫁男女汉式婚服良缘上衣下裳情侣套装结婚礼服
重回汉唐原创婚嫁男女汉式婚服良缘上衣下裳情侣套装结婚礼服
重回汉唐龙凤呈祥婚嫁男女秦汉婚服新郎新娘中式结婚礼服套装汉服
重回汉唐龙凤呈祥婚嫁男女秦汉婚服新郎新娘中式结婚礼服套装汉服
【上遥居】小荷尖 明百搭白色汉服云肩荷花绣花  全款现货
【上遥居】小荷尖 明百搭白色汉服云肩荷花绣花 全款现货
【上遥居】小荷尖 明粉色竖领对襟绿色仿妆荷花马面  【现货】
【上遥居】小荷尖 明粉色竖领对襟绿色仿妆荷花马面 【现货】

汉服推荐

【汉服科普】剃发易服,华夏沦亡——汉民族传统服饰消亡史

来源:与子同裳

摘要:汉服消亡的代价是什么?为此中国人付出了哪些牺牲?

,汉族代表穿着的仍是具有满族服饰特征的旗袍马褂。

3.3、中国人的审美观严重倒退

鸦片战争之际,林则徐经过澳门,见到西洋人的发式装束,鄙夷地说:“真乃夷俗也!”鸦片战争之后,被英军俘获的两广总督叶铭琛因其装束特异,被英国殖民政府当作“野蛮人的标本”,放置在笼子里示众,英国TIMES报对其装束打扮进行了详细描述,尤其对他的猪尾巴辫子进行了尽情的揶揄、嘲弄。

“这辫子,是砍了我们古人的许多头,这才种定了的,到得我有知识的时候,大家早忘却了血史,反以为全留乃是长毛,全剃好像和尚,必须剃一点,留一点,才可以算是一个正经人了。……住在偏僻之区还好,一到上海,可就不免有时会听到一句洋话:pigtail——猪尾巴。”

——鲁迅《病后杂谈之余》

1903年,留日的湖北学生在《论发辨原由》中,痛陈发辨之罪——“凡我国人所到之初,就有半边和尚之称,有拖尾奴才之称,或辱之,或侮之,甚或以枪毙轰之,含冤茹苦,无可告诉。”可谓受尽屈辱!并且认为,发辨之俗,极其丑陋“头剃其半,拖曳以辫如绳索,如锁链,如兽尾,自顾亦觉形秽矣,何况外人?”

但至今很多人仍然沉迷于满清宫廷剧和辫子剧……

3.4、礼失求诸野,日韩不再认同中华

清代,一位日本人关龄修,拿日本保存的深衣幅巾及东坡巾告诉中国人说这是“我邦上古深衣之式,一以礼经为正。近世以来,或从司马温公、朱文公之说,乃是此物”。而且故意问道,你们那里一定也有这样的衣服吧?中国人只好尴尬地承认,这是“大明朝秀才之服式。今满清衣冠俱以改制。前朝服式,既不敢留藏,是以我等见于演戏列朝服饰耳”。日本人本田四明则说:“贵帮之俗,剃头发,衣冠异古,此何得谓周公之礼?而新制未有之。足下之言,似有径庭,如何?”在这种看上去义正辞严的话面前,中国人只好以退为进,勉强遮掩应答说:“仆粗以见识,自幼出外为商,其诗书礼乐无识矣,恕罪恕罪。”

疑问渐渐地形成了这样的后果:在一些日本文人学者心目中,原本的一个中国变成了两个,一个是存在于他们记忆和想象中的、以汉唐中华为基础的“历史和文化的中国”,一个是在他们面前客观存在、大清帝国所呈现的“现实和政治的中国”。在那个时代,他们虽然还对“历史和文化的中国”怀有敬意,然而却已经开始蔑视这个“现实和政治的中国”。

——葛兆光《再谈十七世纪以来中国、朝鲜与日本的相互认识》

“今也,先王礼文冠裳之风悉就扫荡,辫发腥膻之俗已极沦溺。则彼土之风俗尚实之不可问也”。

终生拖着辫子,以满清忠臣自居的辜弘铭,见到日本的典章制度、文物衣冠之后,竟然流着眼泪感叹:日本人才是真正的唐代中国人,日本文化才是真正的唐文化。

——《文明的失落与复兴——汉民族服饰消亡简史》

朝鲜方面,由于作为清政权的属国,朝鲜风俗、服饰并未受到满清的强制变更,但在满清统治中国的200多年中,朝鲜一直怀有思明意识,甚至以保存了中华衣冠文物而拥有了相对于满清中国的优越感。

“即便崇祯后二百四十余年,依然可‘唤我作大明人’。”朝鲜王朝除对满清的公文贺表之外,一切内部公文、祭享祝文仍用明崇祯年号。直到清末仍有人书写大明崇祯年号,以至有“大明崇祯二百六十五年”的纪年。

满清入关后数百年间,韩国设立大报坛、万东庙、大统庙等,对明朝皇帝和英烈进行崇祀,中国第一代明清史专家孟森曾注意过:

“朝鲜之思明,所有‘大报坛’‘万东庙’皆见于传文中,则为吾国纪载所无,士夫之所未道及。今自《朝鲜实录》行世,乃知朝鲜之于明历久而不渝其忠爱,于清则始终以胡目之。排满之说,吾国中自遗民以后,歇绝者几二百年,清纲解纽,而后复作。朝鲜则当清全盛时,无日不望其速亡。”

——孟森《明清史论着集刊》

“明朝灭亡前,朝鲜称小中华,讲求的是慕华;明亡后以‘小中华’自任,讲求的是如‘鲁存周礼’,保存中华礼乐文物。”

——孙卫国《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

朝鲜学者成海应

“批评清朝破坏了几千年来的中华衣冠制度,因为……‘辫发左衽,服巴顿蹄马蹄袖,戴绒帽,为犬羊之服’,‘不宁惟是,且坏尧舜以来上衣下裳之制,使天下泯然皆为臊羯,莫克自异,天下之变极矣。’”

朝鲜学者金钟厚认为“明朝后无中国”,强调所谓“中国”只是文明的意思,与地理和人种无关。

“所思者在乎明朝后无中国耳,仆非责彼(指中国人)之不思明朝,而责其不思中国耳”,“所贵乎中华者,为其居耶?为其世耶?”

——葛兆光《“明朝后无中国”——再谈十七世纪以来中国、朝鲜与日本的相互认识》

出使满清的朝鲜人穿着汉族的明朝衣冠,在心理上对满清帝国的汉族人就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其被迫朝贡的心理被很多汉族士人的自惭形秽所补偿。

朝鲜人觉得,清帝国的风俗已不再是“华夏”,因为正统儒家礼仪遭到破坏,其保存不如朝鲜纯粹。因此朝鲜使者存了对清国的轻蔑之心。例如1803年出使北京的徐长辅就说:“清人立国之规,大抵导风俗以禽兽之,率天下之民而愚之……”

在日本与朝鲜人看来,中国或许土地、名称还存在,但文化实质和文明核心已从其土地上消失了,或者说即便中国文化还存在,那他们自己也比这块土地上的人更有资格作继承人。

“大明遗民后裔崇祯明朝皇帝的圣地朝宗岩虽然日本殖民时期被迫撤毁(1936年),但大韩民国光复不久,1948年再得恢复,至今依然有祭祀活动,成为20世纪末叶韩国文化中的某种特定象征。”

——孙卫国《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

韩国成人礼
韩国成人礼·女子加笄
日本成人礼现场
日本成人礼·男子加冠

4、为什么要学习汉服消亡史?

4.1、汉服并非自然消亡,而是非正常、被人为地消亡,正是“剃发易服”这一历史高压政策的结果,因此,当代复兴汉服具备历史合理性。4.2、了解祖先为保护华夏衣冠制度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艰苦卓绝而惨绝人寰的抗争历史,感受先人们的铮铮铁骨和民族气节,更能体会汉服衣冠所承载厚重意义,通过汉服复兴这一形式,对当下凝聚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4.3、通过了解学习汉服消亡史,能重新认识明清历史,理解批判满清的历史观,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明有更准确、更乐观、更从容的判断。

4.4、通过汉服消亡史能够管窥日韩对中华文化产生离心的原因,通过复兴汉服来摸索重新找回华夏风范、大国尊严的可能性。

参考资料、延伸阅读

水滨少炎、万壑听松、溟之幽思、吴楚隐侠、曲达:《文明的失落与复兴——汉民族服饰消亡简史》;

[英]梅森著,吴志远编译:《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中国服饰与习俗图鉴》;

杜车别:《严厉批判满清统治之必要性及民族理论问题之综合论述》;

杜车别:《明末清初满清屠杀人口总数之初步考察》《明末清初人口减少之谜》;

葛兆光:《大明衣冠今何在》;

葛兆光:《“明朝后无中国”——再谈十七世纪以来中国、朝鲜与日本的相互认识》;

孙卫国:《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

葛兆光:《从“朝天”到“燕行”——17世纪中叶后东亚文化共同体的解体》;

冯尔康:《清初的剃发与易衣冠——兼论民族关系史研究内容》;

汪家文:《汉服简考——对汉服概念和历史和考证》;

《清实录》等。

作者、编辑:嘉林

欢迎转载!请保持完整,注明出处和链接。